徐冰教授个展“从《天书》到《地书》”登陆台湾
2012年2月11日至4月1日,副院长徐冰教授个展“从《天书》到《地书》”在台湾诚品画廊举行,展出《天书》、《地书》及《英文方块字书法》等经典作品,这亦是徐冰时隔11年后再次于台北展出个人作品。讲述一个男人24小时内发生的趣事的《地书-从·到·》也首次同步出版。
徐冰从1987年开始创作《天书》,表达他对现存文字的遗憾。当时他默默地创造了四千多个无人能懂的假汉字,并用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将这些字正经八百地印成线装书和长卷,以源源不绝的错误文字包围观众。在这样一个看似中国文化殿堂般的空间中,观众在被这些媲美神圣的典籍吸引的同时,又被无处不在且无法判读的错字所拒绝。末时的倒错感,让人们疑虑是什么地方不对劲,还是自己出了问题,进而向人们提示着一种对文化的警觉。这件作品震动了艺术界,从此奠定了徐冰的艺术发言权。
相较于世上无人能懂的《天书》,《地书》则全书没有一个文字,所有内容由符号、标志写成,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只要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文盲都可以读懂这本书。
《英文方块字书法》则是以方块字的架构书写英文单词,本质同《天书》一样,是作者对人类已有概念和思维的挑战。徐冰也因此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徐冰自承:“我的‘文字’与正常文字的作用正相反,它们是通过阻截沟通达到沟通的;就像计算机中的病毒,却在人脑中发挥作用;在懒惰的思维惯性中制造障碍,在‘死机’后重新启动时,将打开更多的思维空间。”
关于《地书》的创作缘由,徐冰说,自己自2003年起持续进行《地书》计划,因长年往来于世界各地,许多时间在机场和机上度过,见到大量的标示符号,有一次看到口香糖包装纸上有三个标识,一看就知道是提醒大家吃过的口香糖要包起来扔在垃圾桶,引发他对这种用最低限文字说明复杂事情的兴趣,于是开始搜集、研究、整理各个地方不同的标示,也研究数学、化学、物理、制图、乐图、舞谱、商标等专门领域的表达符号,创造出一套新的地球村语言。
徐冰指出,对《地书》的识读能力不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教育程度和书本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介入当代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只要具有当代生活经验,就可以读懂这套语言。在圣经的创世纪故事中,人类兴建高塔企图通往天堂,上帝为阻挠人类的计划,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因为无法沟通人类计划终告失败,最后分散东西。徐冰发展出来的《地书》就像是21世纪的象形文字,透过这种“现代甲骨文”,他启动了巴别塔,不仅不同文化语言背景的人能彼此沟通,甚至百万年之后许多语言不复存在之时,未来的人仍能看懂这套语言。或许,有朝一日地球村真能达成普天同文的理想!
宣传部宋曼青/整理
2012年3月28日
![徐冰教授个展“从《天书》到《地书》”登陆台湾](/imgs/20120328/1613372654.jpg)
2012年2月11日至4月1日,副院长徐冰教授个展“从《天书》到《地书》”在台湾诚品画廊举行
![徐冰教授个展“从《天书》到《地书》”登陆台湾](/imgs/20120328/1613372655.jpg)
《天书》展厅
![徐冰教授个展“从《天书》到《地书》”登陆台湾](/imgs/20120328/1613372656.jpg)
《地书》展厅
![徐冰教授个展“从《天书》到《地书》”登陆台湾](/imgs/20120328/1613372657.jpg)
《英文方块字书法》展厅
更多有关"天书,方块字,语言,人类,文字"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