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中国教育报:培养应用型人才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济南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纪实

中国教育报:培养应用型人才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济南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纪实

时间:08-05 来源:济南大学 出处:www.daxuecn.com

    刘珂珂 张 杰 张兴华
 
  “平时积累很重要,优秀肯定有出路!”笔者电话联系到正在威海工作的济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毕业生朱琳时,25岁的他刚从75米高的风机上下来。谈起自己的求职经历,这个爽朗的小伙子说,由于在大学里学习成绩突出,实践经历丰富,动手能力强,所以在参加一次招聘会时连闯口试、笔试、面试、复试等多道关口,从200多名包括研究生在内的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世界著名公司——苏司兰能源有限公司录用,现在作为试用现场工程师的他,月薪已经达到10000元人民币。

  山东开泰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国内最大的金属磨料生产基地,其抛丸机设备与产品产销量已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而济南大学机械学院自2008年以来,只要有意愿前往公司工作的毕业生已经被集团“包圆”,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济南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开泰集团挑起了“大梁”,在集团六大部系12名正副部长中占据了10个席位。济南大学与企业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为企业腾飞助力,被誉为“开泰现象”。

  “济南大学机械学院的毕业生真是没的说,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尤其是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造就了像徐付丹这样的业务能手,为企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开泰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宋庆安激动地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这对于定位于“应用型大学”的济南大学来说,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多年来,济南大学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措施,加大改革和建设力度,重点培养社会需求量高、就业形势好的,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坚持内涵发展战略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济南大学始终重视专业建设工作,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和层次,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专业特色,力争办出特色、办成水平。近5年来,先后投入1600万元,新上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显示与光电工程等16个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新建校企共建专业8个。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新增硕士一级学科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10个。

  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养以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满足国家对相关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201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通过了国家级专业认证与评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为满足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深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学校实行“1+2+1”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主要开设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导论课程,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权利;第二、三学年主要开设专业主干课程,确保学生的专业与专业方向有效统一;第四学年给予学生选择专业方向与“出口通道”的权利,开设模块化任选课程。

  酒店管理类人才社会需求缺口很大。2006年,山东蓝海股份有限公司与济南大学签订定向合作培养协议,2009年又正式挂牌成为济南大学毕业生就业基地,建立起了企业、学校与个人三方受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济大—蓝海”班的学生大学期间的学费以及部分教学管理费用,由山东蓝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在山东蓝海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学校在探索产学合作道路方面积累经验,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走出了一条捷径,同时,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单位培养“无缝对接”的专业性人才,减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培训成本,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根据学生展业选择情况以及社会需求情况,停办了个别专业或专业方向。部分人数较少的专业采取“精英化培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通过构建“4-1”心灵导师制,每位教师指导1-2名学生,从2年级开始跟踪负责学生的选课、学习、实践、就业和升学指导,进行“零距离”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采用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完成相应的综合性设计项目,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学生申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参加多项SRT大学生训练计划,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近10项。其中,“LR2008新型防臭防冒溢地漏的设计”和“新型防冒溢防泛味便器”分别获得2009年、2011年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优秀奖。

  学校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学校发挥优势,主动融入,广泛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文化研究、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全面启动服务济南行动,与济南市的多个部门进行对接,广泛参与了济南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先后与淄博、济宁、德州等10余个地市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材集团、中联集团、胜利油田、时风集团等30余家大型企业联合组建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一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郑庚修教授的“头孢类医药中间体”成果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学校独资成立山东济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企业法人单位,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搭建了平台,积极参与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山东省饮食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济南市软实力研究基地等合作研究机构,广泛开展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为地方政府、公益组织和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

  学校于2000年开始启动通识教育,在12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通识教育走出了具有学校特色和创新模式的道路。自2001年9月至今,通选课课程总量达373门。课程设置灵活多样,从多角度、多层次上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济大音像学堂”思政版的设立,保证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济大论坛”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面向全校师生作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增强了学术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先后启动了“学分制改革”、“通识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改革十大工程”、“本科大类招生改革工程”、“百门课程教学改革”等教学改革工作,按照“系统设计,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基本原则,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全方位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2门,承担国家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项目3项,1名教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2项)、省级精品课程23门,6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5个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为贯彻落实《济南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开展了百门课程改革试点工程,并投入百万元对试点课程进行资助。针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学校坚持“提高标准、分类建设、科学评价、打造精品”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针,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则是要改革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切实转变重教授、轻互动和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局面,营造开放性、协作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氛围。

  学校重视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初步确立了“一体化、全过程、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优秀教师到基础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推进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在实验教学课程中保持较高比例。

  另外,学校不断加强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进一步深化教学实验室体制改革,探索教学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制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广大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竞赛活动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00余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0项,连续获得两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应用型人才培养结硕果

  为进一步了解学校近年来毕业生的现状,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济南大学连续3年对比较集中的行业、地区的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调查,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良好以上)为96.4%。普遍认为,该校毕业生秉承了学校“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体现了学校“三实一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即“基础扎实,作风踏实,为人朴实,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3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3.96%。

  调查显示,经过实践锻炼,多数毕业生正逐渐成长为各行业的业务骨干,部分优秀毕业生成为本行业专家,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涌现出一批优秀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健同志为其翘楚。他们中,有以“2007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奖获得者、国资委直属企业、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李谠同志为代表的高级复合人才,有以国资委外事局局长阎晓峰为代表的国家高级外事管理专家,有以中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新华为代表的国家级高科技产业集团领导人,有以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国资委直属研究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隋同波为代表的优秀科研人员,有以国资委直属科研设计单位、天津水泥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徐培涛为代表的优秀工程设计专家,有以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为代表的国家级行业管理专家,有以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常务副主任马振珠为代表的国家级材料质量专家。此外,学校还培养出了以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丕一,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其俊,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滕冰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学者。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总结发展经验、巩固优势与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全校上下正在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学校将继续以和合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主,以质量立校”的育人工作原则,不断深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生涯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彰显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实践能力强的“三实一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努力在办学特色、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改革、体制机制、社会服务和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加强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以期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发展。


 

媒体链接:培养应用型人才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济南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纪实



更多有关"学校,济南,专业,教学,实践"的文章请点击进入济南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济南大学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济南大学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