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展1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来源:中国美术馆网站 2012年8月11日
中国美术馆8月11日讯“尚我国青年均有远大企图,高上志趣者应勿恋恋于乡邦一隅,虽艺术家亦以开拓胸襟眼界为当务之急,宗慰为其先趁者之一,吾寄其愿望焉。”——徐悲鸿
在艺术家孙宗慰先生诞辰百年之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徐悲鸿纪念馆联合主办的“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展”于8月11日下午15时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廖静文、詹建俊、梁江、王琦、吴洪亮、徐里、徐永胜、张祖英、雷波、钱林祥、陈湘波、孙景明等嘉宾参加了展览开幕式。本次展览展出近百件孙宗慰生前的重要作品,创作时间从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不仅有油画、国画、水彩、素描、速写,还包括大量文献、实物资料及研究成果。应该说此次展览是孙宗慰艺术人生最为全面的一次回顾。
开幕式现场嘉宾
嘉宾詹建俊为展览致辞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为展览致辞
孙宗慰先生1912年生于江苏常熟,为东吴孙权后裔。少年时代,虽经过丧母之痛、家庭破产之难,但依然坚持自我的追求。他于1934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成为徐悲鸿的学生。1941年,孙宗慰就踏上了西行的长路,成为第一批涉足西北少数民族绘画题材的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描绘那里的风土人物。韦启美在谈到孙宗慰创作的西北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作品时说:“孙先生就是到生活中去描写中国人民生活的第一批人之一。在油画界真正描写中国人民生活的第一批里面,据我了解是这样。现在回想起在他用油画表现藏族人民生活以前,还有没有人呢?就是描写少数民族的生活吧?我就想不出来了。现在看孙先生的作品相当好。不仅仅他的艺术作品本身好,而且是他有他的历史意义,从油画史上,素描教学史上,中国画史上都有他的意义。”
1940年——1942年,孙宗慰还以张大千助手的身份,参与敦煌壁画的临摹与研究工作并卓有成果。抗战期间,参加“战地写生团”,画了大量速写,绘制抗日宣传画。1949年后,赴天津新港等地写生,融入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1955年,院系调整,他调到中央戏剧学院,与冯法祀等先生共同研讨舞台美术基础教学,开创了戏装人物写生等教学的新形式。1957年之后一直到文革,因身体和政治的双重压力,其作品日减,淡出视野。孙宗慰先生于1979年去世,享年67岁。
邵大箴说:“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孙宗慰是一位做出了贡献和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的艺术家。他在艺术创造上和艺术教育事业上,都有杰出的成就。他是油画家,又是水墨、彩墨画家,对西画和中国画均有很深的造诣。他在自己的油画创造中,努力吸收传统写意画的观念和技法,使之更富有神韵,更具有民族特色,他在自己的水墨、彩墨的创造中,又努力融合油画的造型与技巧,使之更接近生活,更具有现实感。他是在中西融合上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与探索的艺术家,他积累的经验,他所取得的成绩,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的意义。”
纵观孙宗慰的一生,他是徐悲鸿艺术理念与实践的追随者;是张大千敦煌之行的重要助手;是中国西部题材创作的开拓者;是中国舞美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者;更是人民生活、社会生态朴素的描绘者。孙先生的画和他的为人一样朴素、内敛、有意思,这种自然的东西,就是现在也是不多见的,他在诚心诚意表达真诚的东西,尤其是反映少数民族的作品,安静、纯朴、厚重,典雅而不轻飘。在孙宗慰诞辰百年之际,希望通过研究、展览以及出版来追溯与呈现孙宗慰的艺术与人生。
蒙藏人民歌舞图,油画,54x68cm,1943
北平艺专迎接北平和平解放,中国画,80x110cm,1949
宣传部/整理
2012年8月13日
更多有关"中国,徐悲鸿,油画,美术馆,他在"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