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聚焦山建大新校区建设十周年系列文章之一——折得东风第一枝
■ 聚焦山建大新校区建设十周年(一)
折得东风第一枝
——写在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建设十周年之际
□宋守君 林敬民
编者按:今年9月,适值山东建筑大学启动建设新校区十周年。十年前,山东建筑大学敢为人先,在驻济高校中率先建设并启用新校区。目前,该校以新校区建设十周年为契机,推出一系列庆祝活动,以期凝练新校区建设精神,总结十年办学成就和经验。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刊发四篇文章,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角度,全方位展示一所特色名校的办学积淀与内涵。
《庄子·人世间》有言: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钜。2002年9月15日,建大人以超然的胆识和魄力,在驻济高校中率先跳出城区,启动建设了新校区,这一无论是在该校办学史还是在山东高教发展史上的“一大步”注定成为历史的永恒。
勇立潮头 敢为人先
位于和平路的老校区承载了几代建大人的兴校之梦,更萦绕了数万校友的母校情结。就是在那个面积不足300亩的院子里,曾有到访的领导戏称“进门踩刹车,踩慢了撞北墙”。
思路决定出路。学校党委果断决策,提出了“跳出去发展,建设新校区”的发展思路。这在当时,建大置身泉城中心,要走出去、闯出去、跳出去,确实是一步“险棋”。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定支持、有全校师生的众志成城,建大人硬是把这步“险棋”走成了“妙棋”。
新校区建设期间,广大建设者战严寒、斗酷暑,栉风沐雨、甘苦备尝,高质量、高标准建成了新校区,实现了“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投资优化”的三优目标。在驻济高校中,建大率先建成并启用了新校区,正是这一敢为人先之举为新世纪十年的跨越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壹秩荏苒 名校初成
十年,弹指间。然,正是这跨入新千年的匆匆一瞬,一所大学即完成了从空间狭小“囿于一隅”到发展平台“豁然开朗”的华美跃迁。
机遇,山东建筑大学率先抓住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土地资源配置、政策等方面的难得机遇,由此抢得驻济高校最早建成并启用新校区之先机。
建大人对机遇尤为善抓,更尤为善用。机遇,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云:机,主发谓之机;遇,逢也。该校党委书记王崇杰曾对机遇有其独到的解读:机遇,遇机也。建大人始终以发展为主题,建大十年来的发展,无不验证了这一对“机遇”的精当理解。
早在2004年新校区建成之初,建大人就果断决策,推动发展战略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型。十年来,在新校区这一崭新广阔的发展平台上,在激扬奋进的新校区建设精神鼓舞和指引下,建大人心无旁骛狠抓内涵建设,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一所小规模单科类学院到中等规模多科性大学的历史性跨越,学校成功更名为大学、本科教学评估获评优秀、完成土地置换、建成新校区教职工住宅、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初步立项、名校建设工程初战告捷……内涵建设捷报频传,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文化辐射与影响力显著提升,各项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下面的一组数据反映了建大十年来的沧桑嬗变:
十年来,学校占地面积由500亩增加到2500亩,在校生由1.5万人增加到2.4万人,教师数由800人增加到1300人,本科专业由25个增加到51个,硕士点由14个增加到5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字头”项目纷纷实现零的突破。近日,根据第三方统计的数据,学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为90.48%,位居全省132所参评高校之首。在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评审中,建大以优异成绩从18所申报高校中入围首批5所建设高校行列。
建筑特色 积厚流光
建筑,清晰见之于建大五十六载的发展脉络,更作为特色成为建大的闪光名片。从山东建筑学院到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再到山东建筑大学,缘建筑而生、倚建筑而兴、因建筑而强,“建筑”二字始终成为建大校名中的响亮字符。
目前,山东建筑大学的6个土建类专业全部通过国家专业评估,特别是建筑学通过了有效期为七年的优秀评估,全国设有建筑学专业的320所高校通过该评估的仅有17所,土建专业建设水平跃入国内先进行列。建大依托土建学科优势,建有3个“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24个,在建筑节能、建筑规划与设计、智能建筑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学校积极推介实施《山东建筑大学服务山东建设事业行动方案》,在建筑物平移、建筑节能等领域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推广和转化应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校长靳奉祥认为,建大的发展需要土建学科“抢占制高点”,更需要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的“异军突起”以致“百花齐放”。2006年,学校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后,在英文标注中,学校将“建筑”翻译为“JIANZHU”而非“ARCHITECTURE”。这一方面借鉴了“交通”等高校校名的惯例,更为重要的是,在土建学科的带动下,建筑节能、智能建筑、材料科学、交通工程、艺术设计、工程英语、建设法学等一批新的学科(方向)正在迅速发展壮大,建大涵盖工理管文法农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已经形成。
“新老”奏鸣 人文大观
新校区之“新”,得之于现代建筑元素与青春印记的充盈,十年,仅为十年,建大人就在这片曾经“沟壑与砾石相伴,荒草夹荆棘丛生”的地方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园区,这里拥青山入怀,含一汪湖水,兼具山的伟岸坚韧与水的灵性率真,青年学子朗朗书声回响在校园,处处洋溢着灵动的现代气息。
校园美似花园公园,但其含蕴远超出于此。芬兰建筑师埃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建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走进一所大学,洞察建筑,从中亦可望其抱负和内涵。信步于建大校园,扑面而来的文化厚重感,却让人深切感受到历史在这里延续,文化在这里聚焦,“新”与“老”在此实现了和谐奏鸣。
沿校内雪山东麓北行,依次能看到穿城而过移居新校的老别墅、石质老房子凤凰公馆、全木质结构的雪山书苑、胶东原生态民居海草房、以木鱼石和黄百草为主材构建的岱岳一居……这些建筑以其“老”的历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蕴涵。每一栋古建筑都是一处“活着的博物馆”,其间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学校充分开发建筑景观文化资源,将老别墅开辟为建筑平移技术展馆,而凤凰公馆也有幸得到该校姜波老师的捐赠,建成了中国高校首个房地契博物馆。岱岳一居在其“原生态尚显粗糙”的外表下,一座智能电网、智能建筑即将诞生。
当然,建大对于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还不止于此。近年来,山建大积极传承海纳百川、学术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学理念,推进诸子先贤进校园活动,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墨子、颜子、曾子、鲁班、毛遂等先贤雕像和梁思成等学术名家的雕像落户校园,名人雕像的诚朴厚重与仁山智水的建大校园相得益彰,营造了浓郁的育人氛围。
近日,一座名为“承启”的雕塑亮相建大校园。建大新校区建设上承五秩之积淀,下启百年之勃兴,实为建大发展史上的创业丰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立足新起点,山东建筑大学将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学科引领、人才建设、管理创新和文化塑校工程,推动建设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努力为建设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多有关"建筑,山东,建设,新校区,大学"的文章请点击进入山东建筑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 06-04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 06-04江南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 06-04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 06-04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 06-04内蒙古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 05-29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简章
- 05-29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 05-29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招生计划
- 05-29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 05-28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 河南科技大学历年录取分数线查询
-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