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专版报道湖北工业大学60年办学成就
9月27日,《中国教育报》以《风好正是扬帆时》专版报道湖北工业大学60年办学成就,全文如下:
风好正是扬帆时
——写在湖北工业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
江城武汉,江湖依依,仁静智流,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在这里,有一所美丽的新型高等学府,从1952年到2012年,60年办学历经沧桑,持续发展;60年师生自强不息,克难奋进;60年学校发展硕果累累,成效卓越。
她,就是湖北工业大学。
上下求索 特色彰显
湖北工业大学,起源于1952年创办的武昌农业学校。198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将湖北轻工业学院(当时湖北省唯一的一所轻工类本科院校)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工学院,并连续5个五年计划先后将学校作为重点建设单位和省属骨干高校予以建设。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2006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估为优秀。
学校占地面积1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文体和后勤服务设施。现设有学院(部)1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3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12个,中职硕士学位授予专业5个,本科专业50个。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80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00余人,国际合作办学1000余人。
学校按照“发挥轻工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人才,办出鲜明特色”的办学方针,上下求索,砥砺奋进,始终紧扣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脉搏,构建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经过60年的发展,今天的湖北工业大学,已是一所以工为主,文、艺、理、经、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学校立足湖北,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16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求实创新 跨越发展
新世纪伊始,学校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工业,面向基层,凸显轻工”的发展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学校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开创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坚持学院(部)教学工作年度评估制度,2009年开始在湖北省高校率先建立和实施学校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制度,不断完善与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日渐完善,有力地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先后开展了“教学质量年”、“教学评估年”、“教学整改年”等系列主题活动,连续22年举办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和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不断强化教师责任意识、精品意识、自律意识、改革意识,多方面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在湖北省属高校较早实施“2.5+1.5”分段式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方式,实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鼓励优秀学生二次选择专业;充分利用多科性大学教学资源优势,构建“大类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强化专业基础,优化知识结构。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计划项目、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强化人才培养服务湖北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形成一整套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切合地方高校特点、服务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质量保障体系。特别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007年,学校获批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构建了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体系,打造一个创业平台(创业实践基地)的“321”工作模式。3年来,先后组织遴选、指导和孵化学生创业项目26项。师生参与设计的作品被中国第二大保健酒生产商湖北劲牌酒业有限公司、湖北中烟集团黄鹤楼等地方支柱企业广泛采用,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得到普遍提高。现在,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已成为湖北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学校建有各类基础、专业实验室59个,拥有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基地等40余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工学特色鲜明,集基础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应用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为一体,相互支撑、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学校学科优势明显,现有50个专业,有45个专业直接对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工业发展。拥有一批包括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湖北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湖北省属高校科学研究优势与特色领域”学科等众多特色鲜明的课程、专业和学科。取得了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大电路’系列课程立体化及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图案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等5项成果获省二等奖,“工科背景下的管理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5项成果获省三等奖。学校“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课程成功入选教育部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作为全国21门入选课程之一,这也是2012年湖北省唯一入选建设课程。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较强的“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善创新、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学生频频在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得大奖。近3年来,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重大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省级奖项近200项。60年来,学校培养的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中坚力量。毕业生“适用、实干”、“留得住、上手快、有后劲”的良好形象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1988届食品发酵专业毕业生陈蓉,毕业后全身心投入生产技术难题攻关,毕业仅3年多,所主持的科研项目就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随后主持的多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项,主持起草了行业标准《酵母提取物》,参与起草了国家标准《食品加工用酵母》和《酵母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先后被授予“宜昌市巾帼建功标兵”、宜昌市科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现为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发酵协会副秘书长、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由于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学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十余年保持在95%以上,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获“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创新教育有所突破,加大了硕士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力度,规范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过程管理,加强研究生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使研究生培养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省优秀硕士论文数量年年攀升。积极拓展工程硕士、中职硕士等专业学位领域,着力建立培育新的工程硕士培养基地,丰富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拓展了办学渠道。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每年投入2500万元,加大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了国家、省及校三级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形成了一支以“楚天学者”为领军,以校内“特聘教授”及学科带头人为中坚,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1%,其中有“楚天学者”3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41人。
科研创新硕果累累。学校大力加强科学研究,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服务领域逐步凝练、辐射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现拥有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基地等40余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2010年,全球顶尖亲水胶体研究所落户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湖北,以促进湖北工业强省为己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所开办的专业与湖北的工业、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学校轻工学科起步早,种类全、实力强,在湖北省居于较高水平,在中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学校充分发挥轻工学科优势,先后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中铁大桥工程局、晨鸣纸业、枝江酒业、广济药业等一大批大型企业密切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大学生就业的全面合作,与湖北鄂州市、浙江省桐乡市等20余个地方政府50余家企业先后签署校市全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依托于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入开展研究,2009年3月,学校与枝江酒业联合研究的“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研究与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仅3年就为枝江酒业累计增加销售额41.53亿元、新增利税2.28亿元。2011年,与安琪酵母集团的研发项目“功能酵母及其衍生产品生产关键技术”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稻花香集团、白云边集团、江苏洋河集团等多家企业也纷纷来校洽谈寻求项目合作。
在机械制造领域,学校依托学校机械制造学科优势,与省内京山轻机、宜昌长机等十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重大技术协同攻关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2010年与京山轻机合作研发的印刷开槽模切机在广交会上赢得日本商人的美誉,2011年与宜昌长机合作的“500-2500系列高速精密数控插齿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为湖北省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获批500万元的研发经费。2009年庆祝祖国六十华诞前期,湖北工业大学制造的彩车“凤舞楚天”,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楚文化的风采,为荆楚大地赢得荣誉。该校机械学院董仕节教授团队研发的“973”项目“点焊电极表面振动电火花熔敷TiB2及TiC涂层技术”,在东风汽车公司车身厂、轻型车公司推广应用,并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提供产品。该团队的“车载水解制氢用铝合金制备的关键技术”在轿车上试验应用,能节油12%和降低排放达到40%以上。该校农机院陈源博士团队的发明专利“一种车用周期性阻尼结构及其减振降噪方法”成功运用到东风S30等三款轿车中,降噪达到5dB,直接节省成本1000多万元;学校与武汉大桥局科梁科学研究院合作的“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评定与防治”科研成果已经被17家企业应用,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近年来,学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众多奖项,年度科研经费总量突破1亿元。600多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2011年,学校就获得国家级项目40余项,其中自然基金21项,排名省属高校第四,到账科研经费1.2亿元,其中从企业获各类科研经费8000元万左右。主编的《中国机械工程》连续10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一批高水平的调研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领导的批示,获得多项湖北发展研究奖、优秀调研成果奖。湖北省科技厅首次发布2011年度湖北省高校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前十名排行榜,湖北工业大学名列第六,居省属高校之首。学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
“十一五”末期,湖北工业大学开始实施“一体化”服务理念,逐步建立起以行业需要为核心,促进学校多学院多学科与企业、行业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的全面服务体系,为湖北企业、行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人才强校效益明显。湖北工业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并举,轻工特色鲜明的地方多科性大学。早在2005年,该校就开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计划:“人才强校”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宣告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规划启动实施;人才引进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单位党政负责人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重点学科和急需发展学科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有序进行;短期回国、定期来校、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的专家、学者纷纷来校开展研究和讲学;《湖北工业大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为延揽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开辟了“绿色通道”……特别是近3年来,借助“楚天学者计划”、“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瞄准湖北省重点和新兴产业发展领域,依托学科建设发展需求,从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名古屋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引进了一批中青年学术精英。专任教师中有36人分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111”人才工程、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湖北高校教学名师和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7人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聘任“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楚天学子34人,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知名学者、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100多人。2011年有4名海外著名学者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位居省属高校之首。
随着一批高层次人才引进,学校创新团队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汤亚杰为首的生物工程学科团队,以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汪浩勇为首的制药工程学科团队,以英国牛津大学谢卫红博士为首的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生物技术学科团队,以德国帕德伯恩大学高级研究员刘嘉宁博士为首的软物质纳米材料研究材料学学科团队,以瑞典皇家工学院终身教授王卫星博士为首的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团队,以留日学者谢益民教授为首的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团队,等等。
短短几年里,高层次人才在湖工大的学科建设、科研与教学中释放出巨大能量。据初步统计,学校近5年申报立项的国家级项目中,将近80%的项目负责人均为近5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汤亚杰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迅速将发酵工程学科推上新的制高点,实现了湖工大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该校依托这个实验室,成功申报了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文化引领潜移默化。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质,是人才成长必不可少的软环境。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育了“厚德博学、求实创新”校训精神,凝练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活校”的办学理念。校魂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成为几代湖工大人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走进湖北工业大学,处处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文化风貌。学校建成了近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立了创新学分和学生创新基金,将学生创新活动纳入学生测评体系。近5年来,一大批湖工大优秀学子在各类大型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湖北省“挑战杯”竞赛特等奖等各类奖项达600多项,获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湖北青年创业榜样等众多荣誉。学校入选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学生参与文体活动踊跃,仅2011年就在省大学生艺术节、省“新青年”小说赛等各类文体大赛中获得奖项70多项,共计360余人次受到嘉奖和表彰。学校还多次获优秀组织奖。
学校积极开展党建创新实践,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高。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深入推进了以任期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三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公开、公正、公平、严格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校院“五好”班子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两访两创”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了德育进宿舍等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德育创新研究成果《推行德育“五进”举措,建设和谐学生宿舍》获得全国第四届“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学校基层党建工作、“两访两创”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先后受到省委和省委高校工委表彰。
开放办学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导引教育国际化。学校大力开拓国际化办学道路,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捷克、芬兰、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举办有多个本科以上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及各种类型的学生出国留学交流项目。承办了世界著名科学家武汉论坛等一系列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一批世界知名的国际学者受聘学校任教讲学。教职工暑期海外短期培训项目是学校自2008年开始举办的传统项目,每年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国际名校进修学习深造,对开阔教职工国际视野、营造合作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直深受青年教职工欢迎。自2009年开始,学生出国留学与交流人数快速增长,仅2011年,学校就有115名学生分别依托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交换生项目、暑期夏令营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等多种形式获得长短期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学校已经连续多年选派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赴泰国等地任教,传播弘扬中华文化,近30名学生荣获国家汉办评选的“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荣誉称号。2011年,学校还正式启动了留学生工作,现有来自德国、罗马尼亚、荷兰、加纳、越南等11国的自费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一座通往世界的立交桥正在悄然立起。2011年,学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转型升位 再踏征程
2011年,学校“十二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围绕“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中心主线,大力推行“以全面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以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创建“信息化、特色化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校园,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2012年3月,学校再一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立足湖北、服务工业、面向基层、凸显轻工”的办学定位和创办“全国一流省立工业大学”的奋斗目标。
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湖北工业大学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高扬“改革创新,发展提升”大旗,以思想解放的最新成果,不断开创着学校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风好正是扬帆时。图强奋进的湖工大人,深怀振兴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宏图远志,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中,向着更远大的目标阔步迈进!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9/27/content_79166.htm
更多有关"湖北,学校,湖北省,创新,教育部"的文章请点击进入湖北工业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 06-04江南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 06-04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 06-04中国刑事警察学院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 06-04新乡医学院2014年招生章程
- 06-04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 05-29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 05-28福州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 05-26南昌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 05-26西安理工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 05-26“改革·发展·民生”系列报道:广西师范学
- 辽宁医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查询
-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