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东方早报》:吴孟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东方早报》:吴孟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03-20 来源:第二军医大学 出处:www.daxuecn.com

《东方早报》:吴孟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吴孟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吴孟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他会笑嘻嘻地告诉你,“手术是我的职业,我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就在上一周,九十二岁的吴孟超还连开两台高难度手术。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仍有未完成的心愿,他说他的时间非常宝贵,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只为给中国未来肝癌研究开辟道路。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周三上午8点,吴孟超院士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东方肝胆医院的办公室,当天是他每周一次的门诊时间。没有门诊的时候,9点整,他一定会到手术室看看,尽管有时并没有给他安排手术。虽然手术量已经与前些年不能相比,但92岁的他仍然每周确保一台手术,有时一天会连开两三台手术。

这个精干的老人,已经成为一个难以置信的传奇。

他切除过14000多颗肝脏肿瘤,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他开创了中国肝脏外科多项手术纪录,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这一系列成就,使中国肝脏外科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他还保持着另一项惊人的纪录——手术台上年龄最大的医生,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也保持每年200台左右,一周总有七八台手术。

年轻时,吴孟超曾喊出“将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豪言壮语。然而一晃一个甲子过去了,现在全世界55%的肝癌病例仍在中国。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时间是那么宝贵,他只争朝夕,只为给中国未来肝癌研究开辟道路。他说,“我的一分钟,相当于别人的一小时,为什么?因为我现在92岁,马上93岁了,我的时间不会很多了。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哪个人都逃不掉。就是活100岁,再过十年也是要走的。所以,我的时间非常宝贵!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

喝杯水继续手术

今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让这句话成为2014年的流行语。那么,吴孟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你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会笑嘻嘻地告诉你,“手术是我的职业,我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为病人服务,解除病人痛苦,再苦也不觉得累。”

就在上一周,吴孟超还连开两台高难度手术,92岁的他站在手术台上,手不抖、眼不花,用轻灵的“吴氏刀法”,在肝脏血管最丰富的中肝叶里,将肿瘤一点点探查、剥离,半小时下来,当重达2斤的肿瘤彻底切除时,他喝了口水,继续下一台!

下午3点半,原定的采访时间已经到了,吴孟超还在党委会议上侃侃而谈。半个小时后,他在秘书的簇拥下走出会场,用他那招牌笑容迎接等候多时的我们,说话时已经伸出右手。终于握住了这双传说中的“神手”,感觉温暖而细腻。就是这双手,用精准的“吴氏刀法”,切除过14000多颗肝脏肿瘤,开创了中国肝胆外科的多项纪录。

上次见面是两年以前,短短20分钟的交流,印象最深的是他爽朗的笑。这一次,吴孟超亲切地拍拍我,像老朋友一样跟我拉起家常,话题就从他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开始。

每天早晨6点半,吴孟超准时起床,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三四块饼干,就是他的早餐。7点半到8点,吴孟超来到办公室,如果这一天有手术,他会在9点准时到手术室,做完自己的手术,还不舍得走,在其他手术台转转看看,一旦遇到疑难手术,一定亲自上阵。如果这一天不开刀,他就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处理行政事务,不停有人找他谈话处理问题。中午12点,回家吃饭。吃好午饭他会休息一会,下午2点钟上班。午休的时候,他会用一小时将每天的十几份报纸浏览一遍,看到国际国内大事、医疗创新方面的好新闻就仔细阅读。

下午,往往是接待朋友、记者、患者的时间。晚上5点半到6点,吴孟超回家吃饭。每日必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和世界大事。一天唯一的娱乐是晚上看看电视剧,他最喜欢的是战争片、抗战片,他说从中能找到很多年轻时的回忆。

看完电视剧,吴孟超又会坐到书桌前,看看医疗业务杂志,把一天没做完的事情继续做完。他还有一个习惯——写日记。“我从少年时期回国后就一直写日记,多好的一笔财富呀。可惜在‘文革’时期,日记被抄走毁掉,我那个痛苦呀!从这以后就再也不写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又开始写,把每天的工作简单记录下来,回头看时也是一种总结。”

他曾不止一次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在医院里,没有人敢劝他放下手术刀,但是大家都尽量呵护着这个老人。“去年他一天能开三台手术,现在大家都照顾他,尽量不给他安排手术,可是他总要去手术室看看,需要帮忙的时候就上。开小手术他不高兴,就喜欢开有难度的。”院办的董军说。

对吴孟超来说,成功实施一台高难度手术,不仅是救死扶伤,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他说,“去年我开了150台手术,今年手术量少了,我知道大家照顾我,害怕我太累。可我就喜欢挑战复杂的手术,重大疑难的病例还是要做!上周两台疑难病例,都是两斤多的肝肿瘤,每台手术都是个半小时就结束了。作为高级干部,我们必须要上,最主要的是要带年轻人。我一上台就精神!做完手术就很开心!喝一杯水就休息好了,还可以继续!”

“节约”的吴氏刀法

在等候的时间里,我们参观了院办隔壁的展览室,吴孟超所获得的各项荣誉,摆满了整整一个大厅,用“荣誉等身”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这里还陈列着三个像珊瑚一样美丽的肝脏血管标本,这种用乒乓球材料灌注得到的珍贵标本,也是他的首创,为成功实施肝癌外科手术奠定了基础。

慕名而来的患者,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人们津津乐道于“吴氏刀法”多么神奇。这把不老的柳叶刀,曾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多项手术纪录。

1960年,吴孟超主刀完成了第一台肝癌肿瘤切除手术,打破了我国肝脏外科的禁区。之后,他又发明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1963年,吴孟超突破肝脏手术“禁区中的禁区”,在肝脏血管最丰富、手术难度极大的中肝叶部位进行了肿瘤切除,这是全球第一例成功的中肝叶切除术,标志着我国肝脏外科成功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随后,他又提出了肝癌二期手术、肝癌复发再手术、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等新概念、新观点,并运用于临床,大大延长了患者术后生存期。

1975年,吴孟超为安徽农民陆本海成功切除过重达18公斤的特大肝脏血管瘤,这是迄今国际文献中报道的最大肿瘤切除纪录,肿瘤标本至今还在展览室陈列着。

现任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的王红阳院士,也是吴孟超的学生,用王红阳的话说,“吴氏刀法”何止是技术,何止是对待肿瘤的“快、准、狠”,真正的“基因”是医生对病人的“慢、拙、仁”。而后者,“多少效仿者熟视无睹。”

吴氏刀法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我的手上技巧,不用什么仪器。”说到这里,爱笑的吴孟超严肃了,“术前要仔细看超声。现在很多医生,手术前只看看CT片子就开刀了,我称他们为‘片子医生’,CT片子毕竟是静态的,而B超是动态的,动静结合才能精准了解病变部位,周围有什么重大血管?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这样手术时才能心中有数。第二点,是对解剖的熟悉,否则大出血就出事了。”在他看来,所谓的“吴氏刀法”,无非就是手上技巧,尽量少出血,又快又准又干净。几十年来,他守拙不变,总用比较古老的手工缝合伤口,尽量不用器械,他说,“现在用吻合器咔嚓一下,几千块就没了。我们这里肝癌切除3万元,外面要七八万,用机器人手术要十几万(元)。”

他的节约,在同行看来有些不解。他做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磁共振,外带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决不让他们再做二次检查;能用普通药品的,决不用高档药品或进口药品。财务上算过一笔账,如果按照现在社会上通行的做法使用药品和医疗耗材,医院一年能增收数千万元,有人劝吴孟超适当放开些,但他一直严格控制,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减轻负担。他说,“一个医生要为百姓看病,同时也要为百姓节约。现在有些医生拿了红包,就帮着患者找医院、找床位,这种不是好医生。一人生病,全家痛苦,很多人因病返贫,医生应该想怎样解决好患者的病,让全家人都高兴,不能再给病人添麻烦,再从患者口袋掏钱。” 说起“吴氏刀法”,不得不说起吴孟超这双神奇的手。这双手因为长期拿柳叶刀已经变形,右手食指上关节向外翘,即使伸直时也无法并拢。

关于这双手,还有一个故事。吴孟超出身贫寒,5岁时,迫于生活压力,随母亲投奔在马来西亚打工的父亲。在那里,他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吴孟超回忆说,“我从小就爱做手工,初中有手工课,编篮子、雕刻都很喜欢。马来西亚有很多橡胶园,为二战提供军用物品橡胶。为了补贴家用,我在橡胶园割橡胶,一棵树上皮一割,不能太深,否则就会破坏树里面的水线,这棵树就不能产橡胶了。所以,割胶也是个技术活,割胶刀与手术刀一样,所以我一直喜欢做外科手术。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刚开始学校让我做小儿科,可是我坚持从事外科,后来跟随裘法祖导师学习,也得到裘氏外科的精髓。”

未完成的心愿

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2005年,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多达1.2亿,40多万人患有肝癌。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的肝癌病人约43%发生在中国。年轻时,吴孟超曾喊出“将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豪言壮语,攻克肝癌成为他一生的夙愿。

吴孟超很早就意识到,攻克肝癌,不能仅靠一把柳叶刀,基础研究也同样重要。他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指导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在分子生物学、病理基础、免疫治疗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中国肝胆外科的持续、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说,“(上世纪)50年代,裘老给我指明方向——攻克肝癌,我建立了研究所和医院,把基础研究纳入临床的并行轨道,基础研究的结果用于临床,提高疗效。治疗中发现的问题再到实验室搞研究。现在流行的‘转化医学’,其实我们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经在做,在中国叫‘理论联系实际’。”

他一手建立的东方肝胆医院,从科室发展成医院,从小医院变成市级三甲医院,但他还不愿止步于此。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联合6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同时,他领导建设“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这是老人家最后的心愿。为了建成肝癌中心,他调动自己的一切资源,四处奔波,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我们讨论后马上给温总理打报告,温总理立即批示给发改委,很快讨论同意,拨款4亿元建肝癌科学中心。我把王红阳院士请回来,负责肝癌中心的工作。可是,光有实验室,没有病人资源不行呀,于是我要把医院扩大,与科研中心一起发展。”为了找合适的地方,他四处寻找都不满意,终于在2008年,嘉定安亭政府给他批了400亩土地,一半用作科研中心,一半用作医院。

目前,该中心已经初步建成,最快今年6、7月份就将开张。说到这里,吴孟超喜上眉梢,“还未开张,很多国外医疗机构来看了高兴得不得了,要与我们合作。我们这里积累了1万多个肝癌标本,这是很大一笔资源呀!中国的肝胆外科将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年轻时,吴孟超曾喊出“将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豪言壮语。如今,92岁的他仍然不忘初心。“我年纪大了,肝癌我这辈子是解决不了了。肝癌的防治需要继续研究下去,我现在的工作(第一)是把平台搭好,把科研中心建好,第二培养好人才,不断把学生送出去。攻克肝癌最关键的是人才。”   吴孟超虽然老了,但他为中国留下了一个令人艳羡的肝癌人才梯队,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中国肝脏外科各领域的中坚力量,推动着中国肝脏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王红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信号传导实验室,发现了与肝癌相关的新标志物,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亚军,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抗体药物大规模筛选生产平台,完成了一系列治疗肿瘤和免疫性疾病抗体类药物的研制;孙君泓,在移植肝长期存活方法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   

吴孟超曾为肝癌研究制定了三个五年计划,现在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他说,“现在我们在肝癌的治疗有很大突破,肝癌早期诊断的突破,标志物用于临床。治疗方法也很多,除了手术外,还有化疗、介入、消融、放疗、生物治疗等6种方法,并且有一套治疗规范。”在吴孟超看来,未来肝癌第一要预防,加强真正的科普宣传,让百姓提高肝癌防治的知识。“从我们临床来看,江苏启东、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东北等地区肝癌发病率很高,与水污染、食品污染有关,东北是跟喝酒有关。下一步我们要做肝癌流行病学调查,看哪个地区发病率最高,如何进行预防。”

就在一个小时的采访即将结束时,吴孟超主动说出了一个心愿,“我有一个看法希望你们传达出来。”他缓缓地说,“国家有2亿60岁以上的老人,这2亿人退休后,很多都没有医保,或者是空巢老人。如何来关心这些空巢老人?我建议,这些身体好、有能力、有技术的退休老人,能否动员他们继续工作,像我92岁还在工作,发挥点余热,为国家服务,为强国梦工作。”

 

攻克肝癌还有多远?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从医数十年,吴孟超也看到医患关系的变化,这位九旬老人直言,让医生为“不拿红包”签字,是对医生莫大的侮辱。

年轻时,吴孟超曾喊出“将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豪言壮语,现在的他认为中国肝癌的治疗水平已是国际领先,但仍存在问题,全国对肝癌的治疗规范已经出台,但没有人执行、监督、管理。对于当下的肝癌防治,吴孟超提到了环境因素,而对于未来的肝癌研究,他认为T细胞研究突破,可能攻克肿瘤。

 

 

《东方早报》:吴孟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92岁的吴孟超思维敏捷。身体周刊记者 张新燕 图

 

游刃肝胆50余年,吴孟超见证和参与了中国肝胆外科的发展。50多年来,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肝脏疾病也发生着改变,对于当下的肝癌防治,这位“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提到了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对于未来的肝癌研究,他认为T细胞研究突破,可能攻克肿瘤。

从医数十年,吴孟超也看到医患关系的变化,这位九旬老人直言,让医生为“不拿红包”签字,是对医生莫大的侮辱。

身体周刊:您年轻时曾喊出“将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豪言壮语,现在离攻克肝癌这一目标还有多远?

吴孟超:目前我国肝癌的治疗水平在国际上是领先的,但是仍然存在个大问题,全国对肝癌的治疗规范已经出台,但是没有人执行、监督、管理。各个医院还是各有各的招。如果碰到内科就做介入,碰到化疗科就做化疗,应该是成立多学科团队,大家一起讨论,病人是先做手术,再做介入还是放疗。现在,连个县医院都有肝胆外科,碰到好医生就治好了,碰到差医生就倒霉了。

这是我昨天门诊的两个病例,一个病人去年8月发现肝癌有5厘米,在外地做了两次介入后,现在肝癌已经在原来的地方复发,长大到十几厘米。还有一个病人,30年前有过肝炎。这个人爱喝酒,每天喝一瓶,体检时发现有一厘米的肝囊肿,还有点肝硬化,外地诊断为肝癌,要他做介入。病人不放心,来我这里检查下来各项指标正常,超声也正常。我让他停止饮酒,继续观察。你看,这个误诊有多严重。

过去,人们都认为肝癌的主要原因是肝炎,但是乙肝疫苗出现后,肝癌发病率并没有降低。有些人打了疫苗,还是会感染。很多人得了肝炎自己都不知道,也不会去查。现在看来,肝癌的发生有很多因素,空气污染、饮水污染、食品污染,这些都与肝癌发病率相关,其中生活、饮食的因素是最主要的。

比如,一个鸡本来要养半年,现在一个月就长大,都是激素催出来的,蔬菜必须要用水泡,因为土壤污染得厉害。人的肝脏就像一个大工场,所有这些食物经过胃消化后传到肝脏,改造成各种蛋白质,肝脏可以解毒,但是吃的毒素太多了,肝脏解不了,就对身体有害。你看现在的脂肪肝、小胖子那么多。所以,我们对肝癌的防控也要有新的认识。

身体周刊:您对未来肝癌的研究趋势有什么看法?

吴孟超:现在的治疗方法有很多,除了手术外,还有化疗、介入、消融、放疗、生物治疗等6种方法。外科手术只能切除癌细胞,不可能完全消除癌细胞。癌症还需要自身的免疫力来战胜。

每个人有一亿个细胞,其中各种细胞都有,包括癌细胞。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损害正常的脏器功能。癌细胞起不起作用就看人体的免疫力,免疫力强大,癌细胞就不能增殖,免疫力降低,癌细胞就会冒出来,生癌症。

就跟国家一样,军队强大了,局部地区乱了也起不了作用。T细胞就像军队一样,提高人体免疫力,保卫着我们的健康。癌细胞在血液里流动,哪里薄弱就在哪里坐窝,所以很容易复发。现在很热门的生物治疗,就是把T细胞拿出来培养、扩大,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增加患者的免疫力,成为癌细胞真正的狙击手。我相信今后这方面会有突破,可能攻克肿瘤。身体周刊:现在医患矛盾越演越烈,伤害医生的事件不时发生,很多医生也感到很苦闷,您想对医生说什么?

吴孟超:现在的医患矛盾这么严重,医生本身也有责任。有的对病人爱理不理,态度不好,没有好好给病人看病、检查。另一方面,病人的问题,对医生缺乏信任,总觉得治不好。尤其是社会上的医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政府要管理好,制度要建立好。为什么国外也有医患矛盾,但是却搞不起来呢?因为政府在医疗上的管理很好。最近,卫生部出台了一个规定,要求所有医生在手术前跟患者签“不拿红包”的协议,我对此很不满,签字是对医生莫大的侮辱。再说,红包都是私下交易,签字这种形式主义就能遏制红包吗?政府应该从提高医生待遇、健全老百姓医保的角度,来缓解医患矛盾。

谈养生 

硬朗如他,癌症也要绕着走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我们眼前的吴孟超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完全看不出已经92岁了。在学生们眼中,老师似乎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年逾九旬仍然宝刀不老。而很多医生在这个年龄,早已经老眼昏花,更别提做手术了。很多人都好奇,吴孟超的长寿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在采访中,我注意到吴孟超有一个习惯动作——动手指,双手十指交叉、转动关节,然后换个姿势,再不停活动手指。总之,说话的时候,他的手是停不下来的。“我有一套手保健操,一有空就做,以保持手的灵活。没有什么固定的动作,别人开会时,我的手就不停地动,活动各个关节。手的神经与脑相连,手部经常运动,也可以锻炼大脑。”

现在,吴孟超除了有点高血压,身体各项指标都很好。他总结他的养生秘诀就是,生活规律、饮食规律、心情舒畅。

饮食方面他很注意,三餐温饱、饮食清淡,三餐都在家里吃,很少在外面吃。肥肉、油炸的少吃。他最喜欢的就是青菜、萝卜、鱼、肉丝,每顿饭吃八成饱,控制不多吃,也不吃零食。早餐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三四块饼干就可以了。他说:“过去(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有胃炎,总是胃疼,吃药也没用。后来就靠饮食调理,最早吃泡饭、面条,可是还是胃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吃牛奶、饼干、鸡蛋就行了,一直坚持到现在。”

吴孟超年轻时喝酒、吸烟一样也不少,且酒量极好,能喝一斤白酒。现在控烟戒酒,无论什么宴会,白酒不喝,最多喝一杯红酒。“现在,一般宴会我很少去,尤其现在国家八项规定出台,更有理由不去了。朋友聚会顶多在家里吃,喝一小杯红酒。”

吴孟超年轻时喜欢游泳、跑步,当医生后就散步,每周散步几次,走1000步。现在,虽然很少专门运动,但他工作的运动量也不小。早晨查房、跑楼梯,开刀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这都是一种锻炼。

吴孟超每周两三次热水泡脚,可以增加血液循环,感觉好多了。他笑着说:“年龄大了,人的血管硬化是必然趋势,机器用的时间长了也会生锈,不过我现在还没有更换任何零件。”

吴孟超从不吃任何保健品和补品,规律服用降血压药,早晨吃拜新同、阿司匹林,晚上吃拜新同和科素亚。

在吴孟超看来,心情开朗对健康特别重要,他所到之处,总能听到爽朗的笑声。他爱聊天,也喜欢和人开玩笑,与下面的医生一聊半个小时。“我最喜欢和人聊天,看手术、查房的时候,看年轻医生做得不好,批评一下,教育他们,再把我的经验跟他们交流,‘笑一笑,十年少嘛’。”

当然,吴孟超的长寿也与家族的基因有关。他的母亲就很长寿,活到82岁,7个兄弟姐妹都活到七八十岁。

肝病听起来让人感到恐惧,避之不及。吴孟超为了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却依然与病人那样亲近,拉手问诊。从医几十年来,吴孟超亲眼见过三位大夫接触病人而死于癌症。惟一预防的有效办法就是洗手,在输血、输液、打针过程中要多注意。即使这样,也有避之不及之时。有一次,针刺破了手指,手术后,护士立即拉住吴孟超打了免疫针。吴孟超却很淡定,笑着说,这种事很难避免。每年体检,吴孟超都是抗体阳性,说明有了抵抗力,这肯定与接触病人有关。

前几年,他双腿并立,一弯腰,双掌就能轻易触地,这些年不行了。2006年,他生了一场病,最初怀疑是肿瘤,后来开了刀,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吴孟超为此还自嘲,1950年代,他蒙着头直闯肝癌禁区的时候,癌症的魅影恐吓过他,那是胃出了问题,现在,癌症已经绕着这位强硬的对手拐弯了。

小传

1949年吴孟超毕业于同济大学

肝胆之父的半个世纪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吴孟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他身上的荣誉、头衔、职务,可以罗列几页纸。在长达50多年的肝胆外科职业生涯中,他几乎每天都在动手术刀,一双手曾为140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师从有“中国外科之父”之誉的名医裘法祖,经老师指点,专攻肝胆外科。

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年代,吴孟超领导的“三人研究小组”,开始向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进军。他觉得应该了解清楚肝脏的结构和血管的走向,决定首先制作出肝脏血管的标本。但是各种方法试验过,一点儿进展也没有。1959年2月,我国运动员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冠军。这个消息让吴孟超灵机一动,乒乓球能否做材料呢?他们从乒乓球厂买来了赛璐珞(塑料的一种),在里面加入红蓝白黄几种不同颜色,分别从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注入,使得肝脏内部血管全部充满。等待凝固后,再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最后用刻刀一点点镂空,剔除干净。像珊瑚一样美丽的肝脏血管构架就这样清楚地呈现出来。至1959年底,三人小组共制作肝脏标本108个、肝脏固定标本60个。

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烂熟于心,这为他日后施行肝脏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大量的研究,吴孟超觉得以前把肝分成左右两叶的说法不全面,人的肝脏应分成“左外、左内、右前、右后和尾状”五个叶,左外叶和右后叶又各分两段,共四段。

1960年6月,吴孟超在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五叶四段”肝脏解剖新理论,这一创新理论沿用至今,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剖标志,成为探索肝脏新手术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1960年,长海医院迎来了一例肝癌切除手术,患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医院派出最强大的阵容来完成手术:由外科主任郑宝琦亲自主刀,吴孟超为助手。就在手术开始前的最后一刻,郑宝琦突然把手术刀递到了吴孟超手里。吴孟超与主任交换了一下目光,立刻明白了用意:这是信任与鼓励,这是恩师的一片苦心。吴孟超握住了这把手术刀,用从“裘氏刀法”转化来的“吴氏刀法”,成功实施了首例肝癌切除手术。病人术后被送进单人病房,吴孟超日夜守候。七天过去了,病人度过了危险期,身体各项指标全部正常,三个星期后出院。这是长海医院第一次成功的肝外科手术,也是全国肝脏外科成功的一例手术。

1975年2月,一名叫陆本海的安徽农民,千里迢迢慕名而来。他肚大如十月怀胎妇女,肝上肿瘤巨大,被诊断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出血,风险很大。“医生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裘法祖老师的教诲在吴孟超耳边响起,吴孟超决定冒着风险为他做手术。这台手术从早晨到晚上,整整做了一天,重达18厘米的肿瘤最终被成功剥离。11天后,陆本海就能下床,体重长了15斤。一个半月后出院,回家务农,一直活到现在。这个肿瘤的重量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这次手术的成功使吴孟超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临床应用后效果非常理想,从那时起到现在,医院用这个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无一例失败,成功率达到100%。

1979年9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吴孟超代表中国肝胆外科,出席会议并做大会发言,分析了18年来181例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成果……总手术成功率91.2%,手术死亡率仅占8.8%,手术后5年生存率达16%,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吴孟超的论文引起轰动,他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标志着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记者肖蓓 2014年3月8日发表于《东方早报》身体周刊 第6-9版)

 

 

《东方早报》:吴孟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东方早报》:吴孟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东方早报》:吴孟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更多有关"肝癌,吴孟超,肝脏,手术,外科"的文章请点击进入第二军医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第二军医大学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第二军医大学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