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毕业即创业者熬不过3年 对行业缺乏认知不受青睐
超半数毕业即创业者熬不过3年
经过近1年的努力,王硕斌的网站终于在2010年年底实现盈利。就在尝到甜头的王硕斌准备辞职全职创业时,合伙人出现了问题,导致这场创业于2011年无疾而终。王硕斌重整旗鼓2012年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半年后创业项目逐渐步入正轨。
与王硕斌不同的是,更多刚毕业就创业的年轻人在不久后选择了退出。
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后有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其中,2007年创业的应届毕业生3年后还有36.4%的人还在继续,2008年这一数字为33.7%,2009年为29.6%,2010年为41.1%,2011年为44.8%。
对此,拉勾网联合创始人鲍艾乐认为,创业本身其实就是筛选的过程,“创业并不光鲜,过程非常艰苦,是对信心的极大考验,很多人是撑不下来的”。
不少投资人不约而同地将退出创业或创业失败的原因与创业者自身的心态和能力联系到一起。
德迅投资董事总经理邱淳认为,“为创业而创业”的动机是当下大学毕业生创业失败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基于不想工作、不想给别人打工的想法而创业,不一定是种很好的创业心态。创业需要先有耐心的积累,凭着想象和热情一头扎进去会走很多弯路”。
“要理想不要理想主义”则是天使湾创投副总裁尚耀庭对年轻人创业应有心态的概括:“不少年轻人来找我们时都抱着改变世界的想法。这很好,但很多时候也不现实。如果大家都想做出阿里巴巴、百度这样的成果,失败率肯定高,愿望要与能力相匹配。”
从项目角度来看,国信行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柏婷认为,如果创业项目本身是做技术研发创新的高校科研成果,可以快速市场化,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较大,因为技术门槛高,对创业团队前期管理水平要求就相对低,项目存活两三年是非常正常的,“但模式容易被复制,无核心竞争力,甚至完全复制美国互联网玩法的创业项目,创业失败的几率就较大”。
投资机构并不青睐一毕业就创业的人
在拿到50万元种子投资前,许耀文已经至少找30家投资机构谈过了。“可能是受媒体报道的影响,不少人都觉得找投资特别容易,但其实并不是。”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许耀文利用与投资人见面的间隙告诉记者。
据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在应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中,风险投资所占的比例徘徊在1%~2%上下,最高是4%。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个人积蓄是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2009年~2014年,这些资金所占比例始终在80%以上。王硕斌第一次创业的起始资金中有二三十万来自其父母。
“1年里少说也有几千个刚毕业的学生来找我们投项目。”尚耀庭说,“但我们真正投下去的也就三五十个,与其他机构相比,这个数量已经不小了,我们毕竟还是比较青睐年轻人。”
受访的投资人普遍认为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不太靠谱儿”。
即便曾多次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真格基金投资管理副总裁刘元告诉记者:“大学生创业本身被公认为是高风险的事,失败率比有过工作经验、甚至有过失败创业经历的创业者高出许多。除非是拥有异于常人的天才或经历,大学毕业生往往很难从优秀的基金获得投资”。
柏婷则认为,创业需要的“对行业的深刻认识,丰富的人脉资源,组建团队、洞察数据”等能力,“应届毕业生不太可能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