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政策微调 公平后的“焦虑和纠结”并没减少
今年高招各省政策都有微调,平行志愿、删减高考加分等一系列的录取改革方式尽管在程序上更为公平,但它带来的“焦虑和纠结”却并没有减少。
高招录取,怎样才能更公平?
高招录取还在进行中,不少学生和家长在焦急地等待尘埃落定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各省都有一些政策的微调。比如北京高考首次采取“大平行”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在出分以后填报志愿。根据北京市高招方案,考生可分别填报6所平行志愿高校,每所高校填报6个专业,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投档。广西则打通二本、三本界限,合并录取。不少省份的高考加分政策也进一步缩水、瘦身。
这些录取政策的调整会给考生及高校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怎样的招生录取方式才更为公平合理?
现实:学校的录取分数提高了
7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向媒体、考生、家长以及社会监督员打开招生录取现场的大门,并详细介绍了招生录取的全过程。
在人民大学,经过重重关卡,记者来到一间计算机房,招生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查阅档案。人大招生办主任李向前说:“录取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各省招生办会根据提档比例将考生信息投档到学校,然后学校的招生工作人员进入阅档录取阶段。录取软件可以根据考生的志愿、分数自动分配专业,没有人为操作的程序,之后将录取结果发给省招办复核。每个工作人员负责五到六个省份,整个系统都在监控之下操作,非常透明。”
而今年的大平行志愿改革,也给人大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学校的录取分数提高了。今年人大在北京的一批文科录取线是660分,理科为686分。文科录取线提高10分,排名提高60名;理科录取线提高20分,排名提高500名。同时,我们感觉到一些考生及家长对改革的具体内容不太了解,有的学生在志愿填报上没有拉开绩差,连续报的六个专业志愿都相似,这样的后果是,如果第一专业录不上,六个专业可能都录不上。这时我们会和考生及家长沟通,尽量把他们的损失降到最少。”李向前说。
而对于各省的政策微调,李向前的感受是“规则更严格了,比如高考加分政策,有加分的学生越来越少。去年358人有高考加分,今年只有146人,而农村生源在大幅度增加,通过贫困生专项计划和圆梦计划等,更多的农村生源进入高水平大学”。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平行志愿、删减高考加分等一系列的录取改革方式尽管在程序上更为公平,但它带来的“焦虑和纠结”却并没有减少。北师大二附中高三学生陈宁(化名)高考成绩669分,在全市排名1807名,她的目标高校是对外经贸大学。“这个成绩往年肯定能如愿入学,但是今年大平行志愿改革后,排名靠前的高校分数线都上升了,现在只能观望。”陈宁说。
改变:将“唯分数论”推到了极致
平行志愿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方式,自2008年试点开始,它就以势不可当的速度迅速铺开,现在几乎覆盖了我国的所有省区。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实行平行志愿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希望达到一种‘上不了天堂,至少不会进地狱’的效果。”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指出,平行志愿迎合了考生和家长的现实需求和短期利益,这也是它几乎覆盖全国的根本原因。
但在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员胡向东看来,知分报志愿与估分报志愿区别不大,因为竞猜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学生虽然知道了自己的分数,但并不清楚其他考生的填报情况。对学生来说,则有明显的好处,它减轻了考生及家长的焦虑心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赌博的风险”。
北京市丰台二中副校长陈维贤也认为,知分报志愿是最利于考生的方式,特别是高考排名比较靠前的考生。“但从高校角度看,‘切萝卜段’式的方式并不利于一般高校的发展。”
“不得不承认,这种方便了广大考生的填报志愿方式,进一步放大了分数的作用,将‘唯分数论’推到了极致,导致了高校分数扁平化的现象愈发严重,高校‘等级’愈发明显。”胡向东接着说道,“往年有些学校可以因为学生填报失误而‘捡到’一些好学生,但现在,这些学校基本捞不到优质生源了。长此以往,学校的生源对象将固化,老师的教学思维也将随之固化,将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学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秦春华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平行志愿人为地把大学在考生和家长心目中按照录取分数高低分出了三六九等,并由此形成了畸形的社会认知,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人生发展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其危害恐怕不仅限于大学,也损害了社会的活力和流动性。”
未来:高考改革带来的“多元录取”
尽管今年北京市将录取方式改为“知分报志愿”,秦春华却认为:“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过渡性的产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方向,未来将实现‘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目前的高考录取方式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一个可以期待的方向是,考生凭借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其他考试成绩向大学申请入学资格,经大学自主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进行选择。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秦春华说。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只有打破目前的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实行基于全国统一测试基础之上的高校自主招生,才能破解这一问题。“全国各地学生都可在任何地区选择参加高考,并以这一成绩自主申请大学,这就使高考摆脱户籍限制,成为自由高考。另外,大学在实行自主招生时,可以将地区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以此校正各地的教育水平差距,补偿高考公平。然而,只有当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多元评价时,才能有这样的灵活性。”
“随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一纸波澜壮阔的新方案让我们看到了高考改革的未来方向与希望,”胡向东说,“《意见》强调,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也为今后高考的‘多元录取’照亮了‘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