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钩沉:江丰百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
“江丰百年纪念座谈会”于2012年1月6日上午九点半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座谈会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是刚刚结束的“发现:百年江丰文献展”的重要学术活动。潘公凯、吴长江、范迪安、常沙娜、冯真、邵大箴、杜键、金维诺、王宏建、闻立鹏、李树声、袁运生、杨先让、庞壔、汤池、殷双喜、余丁、王工、陈瑞林、张晨、赵昔、刘曦林、陈丹青等三十余位艺术家、理论家出席座谈会,多角度对江丰的艺术人生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江丰(1910-1982),1931年参加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曾任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执委。1949年后,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代院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复出,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文化部顾问。
座谈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江丰在新中国美术教育上的重要意义;回顾江丰对中国一些重要艺术机构,如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机构的重要奠基作用;江丰的木刻艺术;秉承展览主题“发现”二字,在发言和讨论中,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对江丰性格品德的真切描述,试图“发现”出一个完整的江丰形象。
潘公凯院长首先发言,他认为江丰在新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上有着重要作用,是新中国美术开创时期起到的重要人物。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江丰都是美术史上绕不开的一个名字。对江丰的研讨,不仅是对他的怀念,也是对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梳理。通过文献资料的展示以及座谈会的讨论,把江丰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新中国的美术史,进一步客观地评价新中国美术史。金维诺、殷双喜分别具体谈了江丰在美术教育上所做的重要工作,金维诺回忆了50年代在江丰的建议下筹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始末,殷双喜着重梳理了江丰对新中国画改革的主张。
范迪安与刘曦林在发言中总结了江丰1961年来到中国美术馆后在收藏与陈列方面所做的工作,这些具有前瞻性的举措让中国美术馆在民间美术与版画的收藏上走在前头;吴长江在发言中认为江丰是杰出的美术组织机构的领导者,是美术家协会的重要创办人之一,正是江丰的教导和建议,美协才日渐重视培养少数民族艺术家及青年艺术家。常沙娜称江丰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积极组织者,他重视实用美术,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杨先让、陈丹青从艺术作品赏析上,高度赞扬了江丰在木刻艺术上的先驱性。杨先让被源于生活实践的江丰版画作品深深打动。陈丹青认为这些版画中包含了左翼艺术家最珍贵的精神力量。
庞壔、赵昔、汤池、冯真、袁运生等老先生在发言中回忆了当年与江丰先生交往的一些旧事。江丰先生人格纯粹、乐于助人,始终保持着自信、不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他爱自己的学生与自己的艺术事业,即便在被错化成“右派”后,也依然秉持着坚定的艺术理想。回忆起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的悲壮人生,让在场的很多人感动不已。
另外,“发现:百年江丰文献展”的策展人余丁也在座谈会中分享了自己策划这个展览的始末与一些经验,他采用了一种比较特别展陈方式,把文献与作品交错互换,把江丰文献档案当作品展陈,把相关作品作为辅助文献。至于展览中展出的大量档案,他认为这些绝不仅仅是“一堆故纸”,不是只代表记忆、只为了研究历史和总结过去而存的档案,而是连接视觉艺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策略,使艺术作品跨越了美术史修辞的限制。
座谈持续了一整天,对江丰本人及其艺术人生的平实回忆、真诚评价和客观分析,引发了热烈讨论,不少与会者在回忆和讲述中热泪盈眶。殷双喜在结束辞中说,这次的座谈是对江丰研究的开始。相信通过对资料档案的钩沉,江丰的形象将会更加真实和完整。
美术馆刘希言/文
美术馆董慧萍/图
宣传部徐新立/编
2012年1月9日
江丰百年纪念座谈会现场
更多有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中国,美术馆,新中国"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