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军大·陕西日报]精品战略铸辉煌——第四军医大学连续4年获5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纪实
本报记者 孙文生 齐小英 通讯员 赵 贽 张智军 檀 琳
![[媒体看军大·陕西日报]精品战略铸辉煌——第四军医大学连续4年获5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纪实](/imgs/20120217/15_1664.jpg)
2月14日,北京。
第四军医大学的获奖代表,登上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奖台,接受胡锦涛总书记亲自颁发的奖项,该校的心脑保护项目、颜面战创伤两个项目双双获一等奖。这一传奇成果迅速成为国内外同行们注目的焦点。
翻看记录:2008年,该校的胃癌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疼痛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项目获一等奖。
连续4年,5个一等奖
这一辉煌成就使第四军医大学成为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进步奖以来,全国唯一连续获得一等奖数量最多的院校,创下了全国高等院校绝无仅有的纪录。
闻名遐迩的四医大,创造了许多在国内外堪称“第一”、“首例”、“首创”或“唯一”的医学成就。学校新增院士2名(共4名),973首席科学家5名,长江学者7名(共16名),国家重点学科6个(共19个),国家级创新团队6个,27人任国际性学术组织或大会主席、国家一级学会副理事长和国家级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获得了以五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标志性的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科研成果47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总数连续5年居全国医科院校首位,发表SCI论文数连续4年为全国医科院校第一。
办学思想:力抓精品战略
“你们还缺少像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那样的高等级奖励,因此说你们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很高还不能完全让人信服。”2004年,有位专家来学校访问时给予四医大这样的评价。一直自信于学校名望的四医大人当时觉得心头像压了一块重重的巨石。
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四医大,合校50多年来,辉煌成果令人赞叹:曾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1200余项,创造过70多个全国第一、唯一、首例、首创,是首批进入“211工程”的22所大学之一。但1985年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毕竟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平!而这项奖,四医大在2008年以前从未触及过一等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四医大校长樊代明说:“不能只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比,一定要放眼国际,一定要抓全球精品。”有了这种共识,针对学校科研工作中存在“反映世界学术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不多”的问题,在多次调研、反思、总结、创新之后,2007年,校党委做出了“实施精品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决定。
连续几年,学校先后实施了精品课程、精优论文、精湛医术、精尖成果等22项精品工程。在想精品、干精品、创精品的滚滚洪流中,各部院系将科研目标直抵国际一流水准,获国家和省级的各种科学基金项目数、科研成果数、发表SCI论文数、国内外学术任职等数量与日俱增。
“精品战略”的实施,如阵阵战鼓催人奋进并初战告捷:2008年,校长樊代明院士领衔完成的胃癌研究成果在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中,初评获得全票,并在终评中以最高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四医大国家一等奖“零”的突破。
触摸到了最高奖项的喜悦后,四医大人乘势而上,顽强拼搏,再续辉煌:2009年,李云庆、陈军、胡三觉等完成的疼痛研究成果再获一等奖;2010年,苗丹民、徐勇勇等完成的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研究成果实现一等奖“三连冠”;2011年,熊利泽领衔完成的围术期心脑保护和赵铱民领衔完成的颜面战创伤缺损研究成果双双获得一等奖,摘取四年5个一等奖的“桂冠”。
实现方式:注重团队协作
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无不是大协作的结果。
与以往的“宁作鸡头,不当凤尾”的“小”思想不同,四医大党委当初在部署科研工作时,打破部院系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基础和临床相结合,提出了“聚焦、聚集、聚合、聚变”的科学研究先进理念,即聚焦前沿热点,围绕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突出国际性、前瞻性和应用性;聚集发展力量,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资源,协作攻关;聚合学术思想,做到规避权威、广开言路,营造民主、活跃的学术环境;聚变重大成果,推进转化应用,产生规模效应。
这5个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也都如此,每一个项目都是由十多个人、至少两个以上团队共同完成。樊代明院士领衔的胃癌项目就是集合了消化相关的多个学科的顶尖人才,集智攻关18年终获大奖。疼痛项目汇聚了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李云庆教授、“973”疼痛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陈军教授,开展疼痛研究最早的胡三觉教授等知名专家。军事医学与心理选拔项目是心理学专家苗丹民、统计学专家徐勇勇强强联手、珠联璧合的成果。熊利泽教授领衔的心脑保护项目将临床与基础完美结合,成为转化医学这一医学发展方向的典型范例。赵铱民教授领衔的颜面战创伤项目打破医院的界限,吸纳了中国第一例换脸术的创造者郭树忠。
学校政委戴旭光介绍说:“这5项重大研究成果的产生,无不经历了几十年的积淀、几代人的传承。精品战略使从少则上百篇、多则上千篇的研究报告和SCI论文,到日以继夜的实验论证,从小课题的构思到大项目的聚合,无数次的分析、归纳、总结、提炼,才最终形成了系统、严谨、完整的研究报告,形成了一批惠及军民、造福大众的实践成果”。
最终目标:强调转化应用
科学研究的灵魂在于创新,而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我们就是要盯着国家军队需要、人民迫切期待搞科研”。戴旭光政委说得铿锵有力。对普通百姓来说,国家科技进步奖听上去是那么遥不可及,可是仔细研究一下四医大的5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却发现它们其实离我们很近:只需一滴血便可检出早期胃癌;只需一台电脑就能为国家选拔出更加优秀的兵员……
心脑对缺血极为敏感且难以再生修复,是围术期器官保护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心脑疾病高风险人群已高达2.7亿。心脑保护的科研成果历时23年,创下了五大科技创新点。由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率领的科研团队将此项成果在全国51所甲等医院应用,为5.3万余名高危手术患者解除了病痛,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颜面缺损研究成果历时20年,建立的四种创新性新技术,即自体移植修复——简称“造脸”、异体移植修复——简称“换脸”、假体仿真修复——简称“替脸”、组织再生修复——简称“长脸”,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35家单位推广应用,救治患者2万余人。
可以看到,科研项目不单是要精品、要高端,更要能够真正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要与百姓的生老病死紧密相关。
记者在采访樊代明校长时,他用“钱”、“奖”、“事”的关系陈述了举全校之力大抓科研的思路和决心。他说,四医大实施精品战略以来,获得的科研经费相当于“十一五”之前20年的总和。“如何把这么多科研经费投入到重大项目研究中,产生巨大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着眼于解决现实需求,从选题立项、科学研究到推广应用,不断在转化中运用,在运用中深化,在深化中突破。这种良性循环的科研模式,造就了一大批高端成果和顶尖学者。
目前,四医大大量的科研项目已走上了“应用、转化、升级”的科研创新路子。
来源:陕西日报3月15日6版
http://sxdaily.joyhua.com/sxrb/20120215/
更多有关"第四军医大学,国家,项目,精品,成果"的文章请点击进入第四军医大学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