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点】邹建平院长说个性化人才
来源:《现代快报》 2012年3月13日 封4版
全国两会前夕,49岁的王澍获得201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问鼎这一“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消息传来,他的母校东南大学为之欢腾。而媒体回访王澍的求学时代,听到更多的却是他的“个性”与“不守规矩”。熟悉他的老师和同学都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能有今天的成就。然而,这样的个性化人才,是否都能像王澍这般幸运,有一个宽容的环境和成长平台?下一个“王澍”又在哪里?这两天,快报就此采访了四位江苏团的人大代表,他们同时也是江苏四大高校的校长、院长。
邹建平代表: 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介入进来
作为艺术类院校,更需要突破种种既定模式
说到王澍的话题,南艺院长邹建平还提到了另一个人——陈丹青。这位被网友称作“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也以“个性强”闻名。
而现实状况下,个性化人才之所以比较少,邹建平认为,大多数学生从小就处于一种“很严的纪律”和“很严的管理”中。就以大学来说,分管学生工作的有很多,除了老师,还有很多辅导员,甚至宿管,对学生管理都很严。“在这种很严格的管理下,也很难说学生们有没有个性。”而奖学金、三好生的评定,也都是为了让大家做一个听话的学生,标准化的好学生。
邹建平说,作为艺术类院校,更需要突破种种既定模式。其中,专业课上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发挥想象、发表意见的机会。“如果90分钟讲下来,只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从头到尾‘满堂灌’,几年下来再有个性的学生,也没有独立的思想了。”
相比之下,国外从中学起就开始侧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让学生们有个性发挥的空间,“一定要让学生介入进来。”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邹建平还举了个例子,即看似不起眼的课堂设置,也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有影响,“我们的课堂通常都是固定的,一张讲台面对下面这么多座位。”而南艺的新教室则不同,讲台、桌椅都可以活动,根据课程的需要随时调整,有时候大家可以围成一圈,有时候可以排成一排,“这种师生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同。”(郑春平 孙兰兰 鹿伟 张瑜)
两会抓拍:忙里偷闲的邹建平代表
来源:新华网 2012年03月11日
3月1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会前,来自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忙里偷闲,阅读当天报纸上有关教育的文章。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更多有关"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学生,江苏,个性"的文章请点击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