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举行“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讨会
7月5日-6日,“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紧扣实验区“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宗旨,对实验区运行以来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方案,稳步推动实验区的改革和建设。实验区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王存文,副组长、外语学院院长彭石玉,组织人事部部长丁一刚,教务处处长韩高军,计划财务处处长余武明,学生处处长马小龙及管理学院、法商学院、化工与制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外语学院相关领导,实验区教学团队成员等共计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分汇报总结和分组讨论两阶段进行,外语学院党委书记杨进和教务处副处长张志军分别主持会议。
王存文校长为研讨会致开幕辞并作最后的总结发言。在致辞中,王校长再次重申了实验区“两型两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出本次研讨会的重心是思考实验区未来的发展和拟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为本次研讨会明确了主题。在总结发言中,王校长给予本次研讨会“三个真”的高度评价,即用真感情思考问题,讲真心话解决问题,实现真善美的培养目标。王校长指出,实验区应把握两个方向、抓住两个层面、围绕一个核心开展工作。两个方向,即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两个层面,即人才培养模式层面和课程教学与方法层面;一个核心,即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精英培养一定要用精英的模式和方式来培养,王校长对具体工作给出了五点建议和要求:第一,强化第一课堂,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第二,改“双导师制”为生活导师、学术导师加健康导师的“三导师制”;第三,大胆尝试新课改,与国际接轨;第四,拓宽实践教学空间;第五,优化第二课堂,有效衔接第一和第二课堂。最后,他对实验区寄予厚望,希望通过“E+”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产生一批跨学科、跨专业的精英,创学校品牌,湖北品牌乃至全国品牌。

除此之外,彭石玉院长做了实验区工作进展的汇报,涂潮莲副教授对实验区专项成果做了汇报,韩高军处长对实验区运行管理办法进行了说明。化药学院副院长田琦峰、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何秉忠、法商学院副院长金明浩、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海晖分别代表双专业联合培养学院对各组的讨论进行了归纳总结。职能部门负责人丁一刚部长、余武明处长及马小龙处长也分别对“E+”实验区涉及本部门的相关问题作了表态性发言。本次研讨会对保障和推进“E+”实验区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各院系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武汉工程大学“E+”实验区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选拔招收七届学生,开设“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 “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 “英语+软件工程”、 “英语+会计学(国际会计)”等五个双专业,现有在校生500余人,已毕业学生207人,其中近1/3的学生考取国内外各大高校攻读研究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0%。
更多有关"实验,研讨会,英语,校长,层面"的文章请点击进入武汉工程大学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