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带队手记#西归东去画陕北

#带队手记#西归东去画陕北

时间:05-09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出处:www.daxuecn.com

下乡小分队:造型基础部二班


带队老师:高天雄


下乡地点:陕西省延川县土岗乡小程村


这次我们基础部二班春季写生地点的是陕北延安市延川县土岗乡的小程村。这个地方是去年我在组织“认识中央美术学院”系列讲座时,邀请靳之林先生为同学们作报告时第一次听到。后来,我又读了《靳之林的延安》艺术,为靳之林先生建设“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所做的不懈努力所感动。


4月12日下午,当我们启程登上开往延安的T41次列车时,才得知靳之林先生已经抵达延安。靳先生要在半夜延安迎接我们,赶紧在电话里谢绝他的好意。半夜一点多下火车,火车站前的“车站宾馆”短暂休息,第二天一早,靳之林先生已经和当地的油画家马建飞老师在汽车站等着我们。驱车去“四宝堂”——延安最大的一家书画材料商店补充画材,并到库房取到了预先订制的画框后,我们首先来到了第一站,桥儿沟教堂鲁艺旧址。


记得七十年代末我第一次去佳县乘长途汽车出东关,在车窗里向外一瞥,这不是在版画里常见的延安鲁艺的那个礼堂吗?当时礼堂正门大开,里面正在忙碌,似乎是在加工木材,整个环境像是一个工厂,现在已整饬一新。礼堂内已按六届三中全会在这里开会时的会场布置复原,侧面有专门的校史陈列,后面则是一排排当时的音乐、戏剧、美术各系的教室复原,在讲解员的介绍和靳之林先生的补充和指点下,同学们为当时在贫瘠的黄土高原的山沟里竟有这么多“洋玩意儿”而惊讶。并为当时全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艰苦环境下开展艺术教育和学习,吸收民间文化的宝贵遗产,为边区民众和抗日战争服务的创造性和生动形象、场景所感动。鲁艺是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的一部分啊!春光明媚,梨花怒放,簇拥着靳之林先生,我们这些后来人像是回到了家乡,感到无限的亲切、自豪。


接着我们沿着延延公路向延川进发,与专程等候的延安群众艺术馆冯山云老师汇合后,拐进一条小路,蜿蜒爬上白家塬,俯瞰四周,群山起伏,苍翠层叠。靳先生向下一指,带我们走进剪纸艺术家高凤莲老大娘的家,她热情招待我们一车师生吃了陕北特色的饸烙面,并带领我们细细参观了她家一排窑洞里的剪纸博物馆。生龙活虎、充满着生命力与想象力的剪纸艺术,使我们改变了剪纸只是夹在书里欣赏的小窗花的印象。其构思的活泼、构图的繁复和宏大及对时代生活和情感的表达能力,验证了靳之林先生出发前向我们介绍的:它是中国本源文化的载体,正像它所反复表达的一个内容一样,在人民中间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饭后的间隙,靳之林先生和高大娘并肩拉话,一起讨论即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为她举办的剪纸艺术个展准备的细节,那种亲密和信赖,使我深深为靳之林先生这样一位代表着中央美术学院光荣传统的优秀党员艺术家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所感动。
离开高大娘家,重下山来,又回到延延公路上,穿过延川县城经过近百里的山路行车,蜿蜒攀爬,弯道连连,满载新生和行李的客车,乃至刹车片过热而停在路边等待冷却,半瓶矿泉水泼上去,即刻化为一股白烟。终于在夕阳中来到一片高的开阔处。啊,黄河!在靳先生招呼下,我们一起涌向路边,远处苍莽的群山已是山西,俯看黄河从东北方向而来,在这里绕了一个近320度的大弯,又折向南流去,暮色沉静、余晖灿烂、气势磅礴,靳先生为之激动,同学们则为之欢呼,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乾坤湾和小程村。


我们在村里的程村长家下榻,他去年新盖了一排五孔石窑洞,并加盖了二层作为农家乐,院里是宽敞的水泥地面,有专门的一排餐厅和厨房,很便于生活和在院内开展教学等集体活动。同时村长本人是小程艺术村的民歌手,对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也不陌生,西安中央美术学院的王胜利、贺丹,中央中央美术学院的孙景波、钟建秋这些熟悉的名字常挂在他嘴边,有接待美术院校实习的经验,对写生教学非常了解和支持。


第二天一早早餐后,靳之林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小程艺术村活动室,这是在美国福特基金会支持下专门修建的一个五孔窑洞的小院,展示介绍本村的28位民间艺术家和民间艺术村简史以及开展国际民间文化交流的盛况,其中一面窑壁上还有珍贵的非洲布吉纳达索民间女艺术家绘制的一墙壁画,靳之林先生每次来小程村就住在办公的窑洞里,并存放着随时拿起来就能用的颜料、画具和各种画布,这里就像他的另一个家。


走出活动室小院几步就是“古老窑”——村民程江家里的两孔旧窑,阳光下靳之林先生拿着一根树枝,为我们指点讲解窑洞口上的接口石雕:深目、高鼻、着靴人像,反映着黄河沿岸这一带的北周时代的胡人居民,窑主人程江也是村里28位民间艺术家之一,“民歌大王”,他热情地为我们唱了自编的“十唱靳老好”,既使们深深地感受到靳之林先生在当地村民心中为他们谋利益、倡文化的亲切形象,也使我们感受到陕北说唱艺术强烈的感情,豪放和抒情的色彩,自发、自然、自由的心态。
接着靳之林先生和村长与书记又安排车接我们到不远的邻村碾畔村参观了民办、全体村民所有的博物馆“黄河原生态民俗博物馆”。这是一个完整保留下来的古村落,山坡上围绕着三个大碾盘,错落分布着明代由山西迁来的郭、冯、郝三大姓人家百多孔窑洞,沿沟下去是一座下层有券洞供行人通行的古庙,出庙再往下走一直能到达山脚下的黄河边,保留着黄河边村落的完整布局。


窑内是在靳之林先生启发下支部书记带头和村民们拿出的家里的各种农具、生活用具、黄河上的木船、羊皮筏、葫芦筏、婚丧嫁娶的风俗用品,分门别类陈列布置在30孔窑洞中,博物馆门口有靳之林先生撰写的刻石门楣,去年陕北大雨,使一些窑洞垮塌,县里正在拨款垒墙和做进一步的全面整修,这也是靳之林先生这次来操心的一件事儿。讲解员是随丈夫在县城打工并兼职在小学教授剪纸课,专门从城里赶过来的博物馆保管员剪纸能手贺彩莲。


转过天跟着靳之林先生来到黄河边,观摩马建飞老师陪同靳之林先生一起写生乾坤湾,同时大家也都分别找位置开始第一张写生。


靳之林先生的画幅很大,有1m×1.6m。他强调气势的体会和总体色调的首先把握与概括的表达,86岁高龄的他始终站在画幅前,用大笔迅速铺排色调,塑造和最后用心的整理,只用了三个小时即完成,色彩醇厚、色调和谐、气势开张。同学们聚集在靳先生的画前,请靳先生讲解,并纷纷拿来自己的画请靳先生提意见,真是难得的学习观摩机会。


白天写生,晚上剪纸能手贺彩莲如约来为同学们上剪纸课,她带给每个同学一把剪刀和一叠红纸,鼓励大家凭着自己的艺术感觉自由地大胆发挥,一面为大家做示范,剪着剪着她唱起了陕北民歌,村长闻声也扎上羊肚子手巾,穿上演出的羊皮坎肩,为同学们唱起高亢的信天游,一首接着一首,在这激昂、浓郁的氛围中,同学们的手下剪出一幅幅受到老师夸赞的作品。靳之林先生白天为小程艺术村和碾畔村的保护进行调查、协商,和当地乡政府领导共同研究,接受延安电视台采访,晚上还专门就陕北剪纸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为同学们做了一次小讲座。


基础部二班的同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始了写生。一晃十几天过去了。不怕高原日晒,不畏阴雨连绵,在靳先生榜样的激励下,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带着黑红的面孔,同学间彼此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情,对民间文化的深深感触和对外光写生的认识与经验;带着捆捆画满的画框,当地群众“用功”、“画的好”的夸赞,留下和房东、村民之间的真挚情感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良好作风形象满载而归。


在回延安的路上,我们还到梁家河参观了习近平同志下乡插队时住的知青点窑洞。在延安参观了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杨家岭和枣园党中央驻地。此次写生路上,基础部的同学专门带了设备,一路拍摄了视频,并请靳之林先生题写了片名:《西归东去》,用影像记录了这次写生的众多收获。


基础部高天雄/文
宣传部徐新立/编
2014年5月5日


更多有关"之林,延安,窑洞,陕北,剪纸"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中央美术学院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中央美术学院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