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艺术是表达、给予,而不是拥有和独享——探访雕塑系交流工作坊

艺术是表达、给予,而不是拥有和独享——探访雕塑系交流工作坊

时间:03-30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出处:www.daxuecn.com

“我是一个‘矛盾体’,既是老师也是艺术家。作为一位老师,我应该是发问者,不是解答者,在教学中扮演着引导交流的角色;而作为一名艺术家,我更想和学生平等交流、互相学习,鼓励大家去选择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荷兰当代雕塑家、画家和公共艺术家汉克·维希(HenkVish)对本次雕塑系的学术交流工作坊的教学方式做了这样的解说。


2014年5月4日至30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于凡教授邀请荷兰艺术家汉克·维希,于中央美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工作坊课程,由汉克·维希和于凡教授共同授课,以此增进教学的比较与互动,活跃学术氛围,拓宽学术视野。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主要是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的15名德国学生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的四年级学生,以及部分四工作室和研究生同学。同时,课程也吸引了许多“旁听生”。


课程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前两周的主题为“合作”,以德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合作完成作品的形式进行。汉克并不规定学生做什么,而是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感受、思考、反思自己的作品,他尊重每位学生自己的想法。同时,汉克强调:“团体合作的动态很重要”,在这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对自身创作方法、看法及习惯都可进行有趣的交流。汉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消除国界之分,展现合作效果,体味艺术在其中的作用。


后两周的主题为“介入空间”,以20名中国学生为主力,对雕塑系大堂的物品、摆设及装置进行改变,以此重构一个新的场景,给予空间一个新的身份。区别于上次的创作方式,本次课程是让学生利用空间原有物品和身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展现独特视角,进行一次将教学空间转变为艺术空间的艺术实践。


通过第一阶段的活动,中外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从日常生活、外出游玩到制作雕塑,学生们不仅收获了友谊,更在文化互动上迈出了一步。第二阶段的“介入空间”课题,使学生们开始思考自身、作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我第一次感觉我们的创作与国外的很近,在了解了国外现今的艺术情形后,我有了创作的底气。”雕塑系大四学生彭云在参加完这次课程后,对国外的雕塑艺术创作有了切身感受,这也给她带来了强大的信心。汉克教授也认为,中德学生的作品没有很大差别,国外的雕塑课程与中央美术学院的三、四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并无很大区别,在材料使用和工作方式上都是可以进行全面接合与交流的。


汉克面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表达了自己的艺术态度,他认为“当艺术成为了奢侈品时,问题就出现了”,“艺术是表达、是给予,而不是拥有和独享”。在中国,很多人购买艺术品是为了彰显身份,是一种投资,而在西方,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分享他人并回馈社会,将财富捐给学校、非营利艺术机构及博物馆等,所以汉克认为后者才是中国艺术家有义务去从事的、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名老师,汉克认为同学们十分优秀,“他们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方向,并能为之不断奋进”。他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融洽相处,并感谢学生的精彩创作。于凡教授也认为,工作坊充满了互助与感恩的氛围,由此建立起了一种正能量,这个工作坊就是一个小的模范居,学生们在其中学会了如何去做一名优秀的艺术家。


汉克·维希简介:汉克·维希是荷兰当代雕塑家、画家和公共艺术家,他曾多次到访中国,在中国有三件作品,分别保存在奥林匹克公园、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及清华大学。他版画专业出身,早期从事街头表演艺术,30岁后成为了雕塑家。他的作品富有隐喻、张力和阐释的空间,擅长用一种调侃的口吻叙事,用艺术喜剧的手法挖掘生活。在中央美术学院曾举办过“Thingkingofsculpture(关于雕塑的思考)”的精彩讲座。


学生张柏寒/文
宣传部宋曼青/图
宣传部/编
2014年6月11日


更多有关"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雕塑,学生,维希"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中央美术学院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中央美术学院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