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2014届毕业展 ——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访谈
【编者按】自今年4月30日“研展2014”开启毕业季,至今50天的时间里,2014届1100多名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已依次亮相完毕。在这个SHOWTIME的季节,即将挥别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学也许尚处于一种兴奋中——毕业创作的完成、走出校门前的忐忑、学弟学妹的恭维、母校的温情??透过暂时的喧嚣,沉静下来,我们回看这些作品,较之往年可道短长?面向未来,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向何处去?带着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就2014届毕业展专访了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教授。
宣传部(以下简称“宣”):在今年毕业展的舞台上,1100多名毕业生已依次亮相,经过三年、四年、五年甚至更长的学习,他们完成了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业,您觉得从毕业创作来看,能否表明每一位毕业生都已“修成正果”?2014届毕业展的总体印象如何?
谭院长(以下简称“谭”):我们一向非常关注毕业创作与设计,这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传统。这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总结,学生和老师为此投入都很大,所以学校内外的人关注度也高。从学生的毕业创作来看,在创作主题方面更趋向于日常化和生存状态的表达,专注于生活的某个侧面、某个感兴趣的题材,像是一个个生活片断的记录,不再追求大而全。创作方法上也更加多元和个性化。总体而言,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的毕业作品,今年整体质量都比较高,艺术表现语言更加丰富,特别是今年的研究生展览,质量有比较大的提升,学生创作的研究性与创新性都有所突破。要说印象深刻和特别突出的作品确实比较难以选择。
毕业展对于学生来说,还不能说“修成正果”,它只是人生过程中一个短暂的阶段性总结,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
宣:大家也普遍反映“研展”令人眼前一亮,但是“博士生不如硕士生”的现象似乎依然很突出,有的观众看后毫不客气地给戴上“水博士”的帽子?您是否同意大家的这一看法?主要原因或者培养的难点何在?
谭:关于实践类博士生的培养一直是近几年大家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搞清楚实践类博士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仅把绘画作品作为博士生评价标准,“水博士”这个帽子我看是摘不掉了。我想,实践类博士的主要任务在于研究,重在以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去研究实践领域的创作方法和理论问题,用潘院长的话说培养“学者型的艺术家”。重点考察的应该是研究水平,所以,今后博士生在毕业展中展示什么内容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确定实践类博士的培养目标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目标和任务不同,(也不应该相同),结果就不一样了。
宣:从本科生毕业展看,大家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依然是专业间的不平衡,而且差距还不小,有的专业很突出,而有的专业多年未见改观,您怎么看这种不平衡?问题在哪里?
谭:大家对版画系的学生毕业作品整体评价比较高,这主要源于版画系多年来贯穿的教学指导思想,那就是要求学生们在掌握版画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延展版画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出发点来源于版画,方向与角度会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向外延伸,也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多元、丰富的面貌。跨界也体现出从一个领域向另外一个领域渗透。我们在教学讨论的过程中经常谈到跨界问题,漫无边际的跨界和设定一个围栏都不是一个好办法。找到清楚的出发点,就不怕学生的思想走多远。围栏圈养,不如给一片草原放养。
印象深刻的还有城市设计学院的家居专业,他们的毕业作品也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家居专业创建刚刚五年,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今年是第二届毕业生。在我看来,年轻的老师们全身心投入是取得好的教学成果的关键所在。这些年轻教师既有中央美术学院自身培养的人才,也有海外留学归国人才。他们都具有国际视野,对现代设计的理解与今天产业发展的关系有很敏感的理解力,还有一股子干事业的热情,特别是在燕郊办学相对不利的情况下,似乎激发了他们的热情,憋着劲儿想干出点事来。他们从一年级学生带起,很多的业余时间都与学生在一起,随时交流,一路走来,共同成长,营造了很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以往我们在说中央美术学院传统的时候,都在学术范围之内谈的很多,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教学状态让我感受到,中央美术学院传统中很核心的一部分还有教师对于学生的热爱,对于艺术教育的热爱。正是这种爱使美术学院的精神得以一代代传承。
另外城院的绘本专业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教学水平,陶瓷专业与美国阿尔弗莱德合作已经十年,在文化的融合中逐渐步入正轨,毕业生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雕塑系今年研究生毕业作品比较强,学生的作品有很强的张力,本科生稍显平了些,作品个性表达不太突出。壁画的教学与创作一直比较稳定,这次毕业展绘画比较多,较之以往壁画的公共性主题少了。
对于油画,大家总期待能够“再现辉煌”,但一直没有出现。总体感觉学生缺少一些创作的激情和强烈的表现欲。有可能他们太想在一张作品中把自己的所有能量展示出来,如:主题思想、严谨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当代性等众多问题,想法太多反而没有突出重点。从大的趋势来看,艺术家想通过一张作品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前几天,我看了油画系三画室研究生二年级创作课程的作品展示,作品看起来更生动和具有表现力。作品的生动性与表现力既体现在对创作主题的理解与表现语言的选择上,也体现在对油画语言的探索与延展方面。我想,可以通过这样的课程与毕业创作相互比较,共同研讨,总结经验,使油画系的教学以及毕业创作再创辉煌。
今年大家对实验艺术的表现似乎有些失望,我个人认为,从总体的面貌来看有所突破。与往届学生作品体现出的完整性不同,今年的学生作品给观者一种未完成和不断生长的感觉。我与辅导教师深入交流以后,了解了很多作品背后的思考,以及表达方式与方法的探索,很有启发。客观地说,有些作品还没有充分的将自己的观念表达出来,对于如何展示自己的观念还缺乏认识和经验,总体驾驭能力有待提高。但整体面貌还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尝试。
设计学院毕业作品一直坚持实验性的探索,注重设计概念的表达,很多有探索性的设计作品受到肯定。视觉传达、数码媒体、摄影、首饰专业学生的作品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服装的研究生作品也很优秀。汽车设计学生的毕业作品有了一次整体的亮相,呈现出丰富的想像力和专业化的水平。
建筑学院一直保持着以往严谨的工作态度,研究生展和本科生展都体现出这种一丝不苟的面貌,这是作为建筑师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在毕业展的总结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反思,如何能够在今后的毕业展中更加关注原创性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模型和图纸的展示,要通过对美感、美学的关注,体现中央中央美术学院办建筑专业的价值。办什么样的建筑专业,是中央美术学院一直思考的问题。如果说办建筑专业的标准是惟一的,那么中央美术学院就没有办建筑专业的意义。这些年来,建筑学院一直坚持从艺术出发的办学理念,无论建筑专业有什么统一标准,我们在策略上如何应对这些标准,都能做到目标不变。因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业界获得了好评。
宣:有一个大家反映的老问题,就是中国画学生作品缺乏创新,没有突破,特别是有的创作几乎是老师的模仿秀或者像复制品,您怎么看?怎样实现突破?
谭:近些年来中国画学院的教学与毕业创作总体水平是好的。在毕业创作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如:学生的作品太像导师的作品。齐白石先生早就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种现象在师傅带徒弟的时代,情有可原,但在今天的艺术教育背景下出现这种现象,就值得我们反思了。这关系到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更有继承什么和怎样继承传统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画学院存在,其他的院系也有,需要坐下来好好探讨。
宣:从整体反映看,关注社会与现实的作品,以及服务社会的设计类作品还是比较受关注,您认为将来的创作方向该如何引导?
谭:“关注现实,服务人民”一直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优良传统。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何谓“关注现实”的主题应有一个深入的讨论,来澄清社会的真问题,表达的真感情,而不是表面的“关注”和“服务”。如果没有与当今社会密切关联的话题,没有艺术家真正的内心体验,无论他的作品是具象的、抽象的,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的,美化的,还是批判的,其作品都很难感染人、打动人,更谈不上服务人民。
好的艺术与设计是由内而外从人的内心深处生长出来,慢慢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与之碰撞,产生动人的作品。今天我们正面对一个变化的时代,面对一个错综复合、充满新挑战的世界。我想,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育作为一种心智启蒙的工作,更应当从每一个人的内心开始。
宣传部/整理
更多有关"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学生,专业,版画"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