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历程 十年跨越:艺术学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座谈会
十年风雨历程,十年并肩携手,十年奋斗发展,十年传承跨越,成就了建所十年的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6月19日上午在逸夫图书馆会议室,艺术学研究所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内外各位来宾一起举行座谈会,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回顾艺术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展望新的发展愿景。
出席座谈会的有学校老领导冯健亲、米如群,校党委书记管向群、院长刘伟冬,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翟天灵,副院长何晓佑、俞锋。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凌继尧,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黄惇,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王廷信,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童强,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庄元教授,科研处处长李立新,校图书馆馆长沈义贞,人文学院副院长董峰,院长助理孔庆茂,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王晨,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兼任教师等。
艺术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座谈会
座谈会开始前,全体出席座谈会的校内外各位来宾和艺术学研究所师生在侨福园广场合影留念。座谈会开始,发布《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十年纪事》文册,并播放了艺术学研究所十年发展历程的剪影短片,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艺术学研究所十年发展概况。
艺术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合影
艺术学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6月18日,十年探索与追寻,十年成长与进步,艺术学研究所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岁月。从刚开始只有四人建制,仅招收8名硕士研究生的小单位,发展成为今天拥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被遴选为江苏省“十二五”新增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十,并在2013年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中期检查中获“良好”等级。
艺术学研究所现有教职人员12名,专任教师10名,行政人员2名。其中,教授5名(博导2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另聘有兼职教授4名。其中,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和副教授达90﹪,形成教学与科研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现任所长黄惇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教师中获得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5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名,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2名。
十年来,艺术学研究所教师获得的科研项目立项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7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2项,“十二五”国家教材立项1项,“十二五”江苏省精品教材立项1项,南京艺术学院科研项目及其它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十年中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及学术辑刊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一百多篇。艺研所教师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60余部,其科研成果获得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及其它全国性重要奖项达32项。
艺术学研究所现设有博士研究培养方向三个: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研究、中外艺术比较研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五个:艺术原理、艺术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教育。开设博士和硕士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共计60余门,形成较为完备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截止2014年6月统计,艺术学研究所培养了六届博士和八届硕士研究生。目前,艺术学研究所在读研究生共计36名。其中,在读博士研究生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6名,外国留学生2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各1名),在站博士后4名。十年来,有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获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及“刘海粟”、“陈之佛”等名人奖学金,多人获“冯健亲优秀学位论文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等奖项。
“第一、二两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合影(2011年6月、2013年6月)
学术季活动“圆桌论坛”1-4回(2013年)
艺术学研究所编辑出版《艺术学研究》辑刊及策划主编《艺术中国》系列丛书
自2011年6月开始,由艺术学研究所主办,全国艺术学学会给予学术支持的“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已连续举办两届。每届均吸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青年学者参加,成为全国艺术学理论界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同时,2013年开始,面向校内及本地高校举办了艺术学“圆桌论坛”四回。这两项论坛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打造了坚实的学术平台,并创立了品牌效应,得到了艺术学学界的认可与好评。
艺术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学术辑刊《艺术学研究》,自2007年创办以来,截止2014年已连续出版正刊8卷(每卷约65万字),南艺校史研究专刊4卷,共出版12卷本。艺术学研究所并与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策划并主编《艺术中国》大型系列图书12卷,现已出版《绘画卷》《服饰卷》《器具卷》《音乐卷》《舞蹈卷》《书法卷》《雕塑卷》等7卷。
刘伟冬院长率队访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2013年12月,由刘伟冬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项目《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建设热点与难点调查报告》完成提交,该报告得到教育部高教司和体卫艺教司领导的好评。随后,由刘伟冬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完成了草案研制工作,并提交审议。
2014年3月1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通知》,南京艺术学院申报的“艺术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中心包括“艺术文化理论与政策”、“艺术与科技创新平台”、“艺术文化创意创新平台”、“艺术文化市场”四大创新平台。艺术学研究所承担“艺术文化理论与政策”项目平台的科研工作。
艺术学研究所所长黄惇教授致辞并作主旨发言
黄惇所长首先致辞,对校领导和校内外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在主旨发言中说,十年前艺术学研究所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当时的学校党委和行政、老书记和老院长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建所的形式来建立学科发展和教科研基地,开启了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科新的发展途径。从历史眼光来说,学校在当时能够关注这样一个纯理论的学科,下定决心单独设立一个科研和教学机构,这在其他艺术院校,甚至综合大学中都是比较少见的。比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在当时都没有设立这样的机构,其他综合院校也少有,所以我们是在东南大学成立艺术学系后,专门成立艺术学研究所,可谓是全国艺术院校中的开创之举,也是第一家。此前,我们学校的前辈学者张道一先生在南艺提出艺术学研究,之后去东大在90年代中期创建了艺术学系,成为当今我国艺术学学科重要基地。回顾历史,作为艺术学引进到我国国内,缘起于德国的艺术学学术传承,在国内出现的第一位翻译日本学者黑田鹏信《艺术学纲要》的作者俞寄凡,就跟我们学校有关系,他是上海美专的教授。后来,在30年代又有上海美专教授张泽厚撰写了系统性很强的著作《艺术学大纲》,这些历史与南京艺术学院有关,应该属于我国早期研究艺术学的历史渊源。除此以外,在上海美专任教的丰子恺先生,也翻译过黑田鹏信的《艺术概论》,这是1928年的事情,俞寄凡是1922年的事情。以后我才知道丰子恺先生关于艺术的分类(艺术学的重要课题),超越了王国维和宗白华,因为王国维和宗白华的分类都是来自于西方的,没有把中国的艺术放进去,而丰子恺先生的分类是把中国艺术放进去了,这个很有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古代艺术,有书法、篆刻、古玩等;另一方面是考虑当时的当代艺术,有刚进入国内的摄影、电影等艺术门类。所以说,南艺前有俞寄凡、张泽厚、丰子恺,近有张道一先生,后面才有我们这些后生创立的艺术学研究所,我们这批后生可以自豪地说,是中国艺术学史传承有序的一支学术脉络,在南艺又有这样一个基地。十年前,学校领导顺应潮流,果断决策,我用一个“东山再起”来形容我们研究所的出现。建所初期,第一项重要的任务是人员招募,今天大家看到我们单位是十几位人员。刚开始则是从南艺三个支撑学科,即美术、音乐和设计中调集而来,我是从美术学院,刘承华是从音乐学院,夏燕靖是从设计学院。后来,引进了薛龙春。在教师招募中,我们主张以学科配套建设为主,扩大学术梯队的吸收面,注重年龄结构的合理层次,留出发展空间。在研究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设立、课程设置、招生方向等等都是严格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进行设计。研究所刚成立可说是白手起家,但我觉得其中最难的,是如何认清什么是艺术学,较之其它学科,我本人对艺术学学科的认识是个门外汉,58岁开始担任这个所的领导工作,再认识艺术学是有相当难度的。记得冯院长找我谈话的时候给了我一本李心峰教授的书《元艺术学》,我很坦率的讲我根本看不懂,所以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招募教师队伍的时候,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美学、文艺学等专业的博士,就存在着认识与探索并进。例如,邢莉老师调入研究所之前是张道一先生的艺术学研究方向博士,她还有着艺术教育的研究背景;翁再红老师是南京大学文艺学专业的博士,对文学和文艺理论有较好的研究;张婷婷老师是南京大学戏剧戏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又是从本科直到博士一直都是南大培养的,她的专业也是我们南艺所缺的;王谦老师是凌继尧先生的博士,哲学与美学出身,学的是艺术理论;还有李安源和胡新群两位博士,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他们研究能力很强,毕业不久就有多项科研立项和成果获奖;赵笺老师是冯院长的博士,也是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南艺培养的。我这么介绍,是想说明我们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来源和学术背景,这是建立一支好的学术队伍的基础。我们最早的一批教师当中主要是只有我是硕士学位,夏燕靖老师、薛龙春老师,以及刚才介绍的各位老师都是博士。连研究所办公室的两位行政人员也是硕士研究生。所以,我们统计90%是博士,就是我拖了后腿。
如果讲艺术学是个什么学科?最好的方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认为,迄今为止尚无一所院校,包括东大在内,他们的艺术学最早的教学单位,也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学科的定义,或者说边界,这仍需我们大家继续努力。甚至,该学科至今尚无一本完全被认可的经典教材。我们参加了多届由凌继尧会长主持的、由东南大学为主要的高校艺术学年会真正讨论最激烈的问题就是学科建设问题。这些问题在刘伟冬院长去年主持的教育部的科研课题任务,由夏燕靖组织一个团队编写的2013年艺术学理论类年度热点及难点调查报告,清晰地反映了艺术学学科现状,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他们调研的也很辛苦。这些问题在其他学科几乎是不需要讨论的,而在我们这个学科到现在为止都还不成熟,也可以说这是它的前沿性。我们单位的做法是不回避问题,也不避开其它不同意见,倡导学术争鸣。但主张两个基本确认:一是确认艺术学的基本规范和视域,允许其外沿有扩展的可能;二是立足于综合艺术院校特色,强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从艺术学的一般规律出发,并伸向各门类艺术学科,认为各门类艺术是我们的“腿”,没有“腿”不可能将各种艺术中的规律抽绎出来上升到一般,以及要正确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三是从不自觉走向自觉,即自觉站在艺术学学科立场上,观照学科的课程设置、观照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和写作,正确处理好教学与指导研究生论文产出的矛盾。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处理,并将三个理念贯穿于教学、科研以及艺术学研究所开展的学刊编辑、青年学者论坛、圆桌论坛,还有各位教师自己独立的科研活动等,从研究实践中逐渐认识艺术学学科的性质,我相信我们单位的各位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已从多年前混沌、朦胧之中已清楚了许多,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
在教科研方面,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刘伟冬副院长分管的单位,在这方面我们得到领导的长期关心和支持,刘院长在升任院长后仍然分管我们单位,这对我们单位工作的延续性和连续性是很庆幸的,研究单位在这一点上非常重要,不能折腾。在教学上,我们注意集体备课,这对于成熟学科也许是不需要的,但对于新学科,尤其是认识不一的情况下更需要关注。我们的教学产出就是研究生的培养,所以在抓研究生教学与指导这一块尤为重视。多年来,在学校关于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等环节的一级管理中,我们加设了每一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检查,主要是检查论文写作进度和质量。我们研究所除了博士生有预答辩外,硕士生也有预答辩,多年来我们加强研究生论文写作的二级管理是来保障论文质量,更重要的是艺术学科所涉及到的各种艺术门类是复杂的,我们的教师是不可能门门精通,于是我们发动全体教师参加开题,还聘请所外专家参与,甚至在答辩环节,不是博导、硕导说了算,青年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主动作用。我们的开题和答辩,无论是博士或硕士,青年教师一律要求参加,并要求提问题,这是锻炼青年学者的好机会,我们从一开始就打破不合理的所谓“专家”阵线,在学术面前大家一律平等,师生均可以提意见、可以否定、可以找硬伤,说错了没关系。以我为例,我自己的论文就被全体教师枪毙过,这是事实。因此,我们所没有学术权威,只有对学术的尊重和严谨、对学术的敬畏。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养成了相互尊重的习惯,从而更加严肃、努力地指导学生,我自己在这样的学术氛围当中受益良多,这种严谨的学术气氛多年来已成为我们所的常态,这是我们大家谈论起来都感到幸运的事。现在虽然外面的学术腐败、空气污染严重,但我们所里的老师、学生尚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关于研究所十年大事,刚才剪影短片中已充分展示了,我就不再多言了。
院长刘伟冬教授致辞并讲话
刘伟冬院长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校外领导和专家前来参加座谈会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说,2010年学校在科研规划发展中决定成立研究院,这是在艺术学研究所发展基础上的重要推进。我和老院长冯健亲院长跟仲呈祥先生谈,希望他能够加盟我们,担任研究院院长,他欣然同意。仲先生的影响力在全国非常大,他自从担任我们研究院院长之后,在全国各地大会小会上,只要有机会,都是在宣传我们南艺,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这点让我深受感动,包括前两天我在成都参加教育部教指委会议上,仲先生在教育部领导和各位委员面前对我们学校赞赏有加,同时在我们的博士生考试、期中检查、答辩等环节都来参加,我们能有这样的大家加入到我们学术队伍,应该是我们南京艺术学院的幸事。还有,今天在座的各位专家教授,只要南艺有需要,都是全力支持,他们对我们南京艺术学院有一种厚爱,这一点我想代表南艺师生,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从教学岗位来说,我是艺术学研究所的一名普通教师。去年底我们完成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项目《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建设热点与难点调查报告》,得到教育部领导的肯定,认为做得非常好,把整个难点和热点问题归纳的非常清楚,尤其是把这些数据做实对于了解艺术学学科的现状非常必要,对学科发展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今年,我们又接着承担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注:以下简称“国标”)的草案研制工作,我认为这次我们主持的“国标”研制工作是一项引领性工作,设计的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标准,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艺术史论专业做起,并拓展至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领域,形成学科的整体合力。这就是说,既然我们做了“国标”,我们不仅是完成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本科专业的设计工作,同时要从艺术史论、艺术管理、艺术创意等专业上,真正做到全面,逐渐完善,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在成都会议上,教育部高教司领导评价认为,这份“国标”草案基础很好,尚有提升空间。艺术学研究所不仅做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同时也在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中成绩也相当突出。在南艺百年校庆期间,编撰的十一本校史系列从书,基本是艺研所的基干力量做出来的,对于这一点深受感动,也表示感谢。最后一点,就是艺术学研究所管理规范,黄惇教授做事认真有目共睹,这对研究所形成这样的治学氛围和建立这样的学术队伍有重要的作用。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发言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认为,研究院所属的艺术学研究所是培养艺术学理论研究人才、建立艺术学学科的核心机构,也是南艺的灵魂机构,在成立十周年的日子,新老领导班子齐聚座谈会,体现了校领导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艺研所在黄惇所长的带领下,形成一种特殊的学术环境与科研氛围,环境树人,氛围养人,进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下一个十年,艺研所的全体师生要更加精进勇猛,勤奋耕耘,尤其要思考,如何建立中国民族艺术学。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不能将西方文明作为一种强势的参照标准,牵强比附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中国艺术自有一整套内在的根本理念及体系经验,我们应站在中国本土文化立场上认知传统艺术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融通西方的艺术,“美美与共”相互比较,建立中国特色的艺术学,才是艺术学学科未来发展的一条正脉。建议学校整合研究力量,加大对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投入,从研究人员配备,到项目申请,还有收入等方面关心研究所,力争在下一次学科评估中艺术学理论学科能争先进位。
原院长冯健亲教授发言
原院长冯健亲教授回顾了艺术学研究所创办的动因和初衷,他说,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艺术院校,且有着艺术理论研究方面的优良传统。成立艺术学研究所,并且在学科建设方面投注大量的资源,既是南艺艺术理论研究传统的延续,也是借助南艺作为综合性艺术院校艺术门类齐全的优势开展研究,这是南艺的一大特色,我们一定要清楚的认识这一点。一直以来,南艺始终走的是实践与理论并重发展的道路,这在全国艺术院校中是属于的前列的,没有那所院校有我们这么整齐的各门类艺术理论研究的系科。例如,美术学院有美术学系、音乐学院有音乐学系、设计学院有设计学系,就连新建立的学科也陆续建立理论系,像舞蹈学院也有舞蹈学系。当然,至今还有的二级院系没有建立相应的系科,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单位,没有理论系作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希望新领导班子重视这个问题,重视这支学术力量,在研究院的业务统配下,形成合力。所以说,艺术学研究所虽小,但从研究艺术一般规律来看,它对南艺整体学科发展的支撑具有重要意义。从建立的初衷看,艺术学研究所的成立是具有前瞻性的。如今,南艺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各方的认可,而在十年里艺术学研究所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我们更有理由对于南艺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给予支持。
正院级调研员米如群教授发言
正院级调研员、原校党委书记米如群教授说,我2007年来学校工作,当时所里条件很差,黄惇老师就在我楼上,大家在很简陋的地方在工作,后来搬到工业设计学院楼八、九两层,这个地方虽然也不是很好,但刚才刘院长说了,前景会是很好的。期待早日实现!希望将更多的一流专家学者都能够凝聚吸引到这里来,成为南艺研究院的一员。对研究所来讲,我来工作之后很快就和大家熟悉,有活动我基本上都参加,我是抱着学习态度和所里老师交朋友,我对研究所这几年作出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心里有深深的感激,南艺这几年在学科建设上能走在同类院校的前列,我们五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五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又江苏省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等方面取得不少成绩,这与艺术学研究所的努力、创新、不断出人才是息息相关的。艺研所是学校科研的重镇,也是学校几年来打造科研品牌、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他们立下汗马功劳,作出重要贡献,贡献体现在三点:第一,开放形成新的科研机制。十年前,老院长老书记创建了研究所,是有远见卓识的。这样我们凝聚一种力量,形成一种机制,这是了不得的。十年过去了,回头看,这个机制非常成功。第二点,打造了队伍。仲先生也讲,黄惇教授为首的研究所队伍,老中青,他们每一位研究人员都是追求进步,不断进取。这反映出黄惇教授选人上的智慧,团队更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第三点,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发表有影响的文章,特别是核心期刊数量递增,又编辑出版《艺术学研究》12卷本,又在百年校庆期间,推出十多本厚厚的校史研究成果,都是研究所承担的艰巨任务,同时举办青年学者论坛和校内开展“圆桌论坛”等学术活动,拉动学校的学术研究氛围,担当起为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重任,而作出重要贡献。客观公正的评价,研究所称得上是“南艺学科建设上的一颗掌上明珠”。总结建所十年的经验,把握发展契机,是今后面临的重要工作。就南艺而言,学科建设依然是我们学校的重中之重,要办出特色,形成亮点,祝贺艺术学研究所十岁生日快乐!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凌继尧教授发言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凌继尧教授发言说,非常感谢南艺邀请我参加这个座谈会。南艺艺术学研究所建所十年取得了非常丰厚的成果。今天这个座谈会我只想讲一点,南艺艺术学学科今后怎么发展,我提个建议,应在教育部评估的一级学科中争取能位列前三,因为位列前三,以后就能够获得省里的优秀学科。如果获得了优秀学科A等,像南艺这样的学科,四年就有1200万的经费支持;如果是B等,也有960万的经费支持,这对于学科的发展好处非常之多。有没有可能获得前三名呢?我认为经过精心组织和精心管理完全是有可能实现的。现在,排在全国第三位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与南艺艺术学研究所差不多,也是十几个人,但它没有其他的队伍,就这么十几个人,而南艺像冯院长刚才说的其他二级院系基本都设立有门类艺术理论系科,但清华拿了第三位,南艺研究所,也有十几个人,但是你们除各二级院系的理论队伍外,还有更直接的人文学院和文化产业学院,他们有几十个老师可以作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优势组合团队,你们的人员比清华多得多。那清华只有十几个人,为什么就能获得第三位呢?我分析了一下,就是他们老师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能够在教育部的评估体系中得到反映,都是不做无用功,发的文章,出版的书,或者获得的成果都能够在评价体系中获分。当然,评价体系虽然不是非常的科学,但是相对来说是比较科学的,毕竟教育部经过了那么多年的研究才形成这个体系,我们江苏省呢,对这个教育部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视,省政府要求教育厅所属的高校在全国一级学科的评估中,第一名要占10%,理由是什么呢?因为江苏省的经济总量占在10%,所以教育的一些指标又和经济发展相匹配,所以省里搞优秀学科就是为了使我们的学科排名继续靠前,甚至是第一。
所以说,我这个建议更加细化的话,可以把学科评估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分解,做什么科研工作能够在以后的学科评估中得分,毕竟分数高低不同,论文、著作、教材、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省部级奖、国家课题、省部级课题,这些分数都不一样的,可以分解一下做一个对应的操作措施,就是说达到什么样的指标就可以配套得到什么样的科研经费。比如说,指导一篇省级优秀博士论文或硕士论文,可以得到多少经费配套,这样就使老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并且是课题做成之后老师得到配套的经费,进一步提高了老师们的积极性。老师做的事情都是很明确的。比如,要申报国家级优秀名师,或是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者省里的精品课程教材,或是省里或教育部的奖项……这样的话,老师做的大部分项目成果最后都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反映出来,这样对学科发展的操作性就很强,就不会出现无用功。毕竟我们都是在国家的体制内办学和关注学科成长,省里有这个导向,如果得到省优秀学科拿到了4年1200万经费支持,这样对学科的发展是有极大好处的,特别是引进人才有很大的依托。我建议南艺要尽快引进高水平的青年学者,要注意引进得分手,就是肯做科研工作又懂得申报科研工作的青年学者。
当然,有少数人是体制外发展的,但是这个生存的难度就很大了,可能几十年碰一个,还需要有机遇,这样的人才成长不可复制,学校的学科建设也等不起。这就是我对南艺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一个建议,我这个建议是可操作的,清华大学就十几个人,而南艺有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都归入艺术学理论学科,还有各二级院系的门类艺术学理论专业的支持。甚至,全校这么多老师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加入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成果里面,所以我就提这么个建议,希望南艺在两年后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艺术学理论学科能有更大的进步。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发言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发言说,首先表示感谢,第二表示祝贺,我就集中谈谈我对南艺艺研所的认识。南艺艺研所成立比东大艺术学院要早两年,从这点来说,南艺艺研所算是有年头的研究单位。况且,我和黄老师和夏老师认识也有六七年了。今天说南艺艺研所建所十年,我一下子对时间有了感慨,十年真是弹指一挥间。
对南艺艺研所的印象应该是我到了东大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跟着凌老师一起做事情,通过各种各样的会议开始认识了黄老师,后来又认识夏老师,我们两个单位联系非常密切。我认为南艺艺研所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集体,他们总是谈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话题。特别是黄老师,还经常说些很较真的话题,我钦佩他的率真和求实精神。说实话和南艺艺研所的老师接触真的很有意思。如今,我们经常感到学生的论文选题没有趣味,很是着急。其实,老师也一样,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是评职称,评奖才去做这件事情,感觉学术研究的压力很大,说到底是没有精神属性。但是,黄惇老师带领的艺术学研究所是个很有趣味的集体,因为我参加过很多次艺研所主办的会议或研究生答辩,我感到艺研所是一个十分和谐的大家庭。黄老师虽然年纪大些,但和大家保持的关系都很好,大家都能很尊重他,但又很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说这样一种趣味能够显示出南艺艺研所一种学术品格和求真精神。比如,南艺艺研所举办的两届全国艺术学青年论坛,选题就非常注重研究话题的趣味性,让你读到题目就想进一步了解。而且,他们办会极为认真,连主持人的工作都事先预演,做到一丝不苟。
如果说之前没有接触过黄老师的人,听说黄老师是个十分严厉的人,严肃的人,甚至误解是难以接近的人,但我和黄老师认识以后,感觉出他是一个对于学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人,我非常认同仲先生给黄老师的学术和人格操守的评价,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才能把一个科研团队带领好。南艺艺研所从一开始的三四个人的小所,发展到现在的十多人的中等规模研究所,并且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学术团队,在全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以为这和黄老师的人格魅力分不开。我讲这些,大家都能感受到这十年南艺艺研所的进步节奏,可以用毛泽东为延安抗大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来概括。
再有,刚才几位老师谈论到学术体制这个问题,我想到自己当院长当了八年,自己在有些时候也感觉到厌倦,因为一次次申报科研项目,一个个连着往下做,有的选题并非是自己感兴趣的,但没有办法不去做,因为我们的学科资源,经费主要是靠这些获得的,我们有大量的东西就是靠填表填出效益的,没有这一项项填表,就没有学科经费的支持,东大是特别注重这一块。我们这么些年,可以说靠填表在经费这一块儿上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当然,对于填表会有厌倦,因为它耽误了我们大量的宝贵时间,觉得在这样的学术体制下做学问实在是没有兴趣,没有味道。但是,对于这样的学术体制,我给我们老师说对它要若即若离,你不能不理它,要不能没有研究经费,完全按照这个去做,学术是毫无趣味的。黄惇老师带领的南艺艺研所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没有特别较真要完全按照学术体制来做,我也希望我们东大艺术学院能够和南艺艺研所今后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诸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大家共同进步。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童强发言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童强教授发言说,今天本来应该是南大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宪先生前来参加会议的,刚好他到海南出差,所以他嘱咐我来参加,我今天也非常高兴能代表南大艺术研究院参加南艺艺术学研究所建所10周年座谈会,首先表示祝贺。对于我们南大艺术研究院来说,我们是过来学习的,我们艺术研究院成立时间很短,跟南艺艺研所相比确实很短,今天看到南艺艺研所取得的成绩,就感到非常的来之不易。所以说,今天我确实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个学科发展,怎么成长起来,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问题,我觉得都有很大的启发,所以我一定回去向周宪院长汇报学习心得体会。
过去不认识黄惇教授,但是如雷贯耳,今天听了黄教授的发言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说黄教授富有人格魅力,艺研所在黄教授的带领下确实有自己的一种特质,这是其他高校院系所不太明显的地方。大家和谐共处,共同商议学术。黄教授作为一个艺术家非常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所以这就是刚才王院长讲黄教授,他做什么事情都很有吸引力,很独特。
刚才凌老师讲了希望南艺艺术学理论学科排名下一轮教育部评估中争先进位到第三,提出了一个期待目标,北大和东大并列第一,南艺排第三,我们南大能不能挤下清华不好说,不过我们争取排第五。如果我们南大下一次参加评估,排名比较靠前的话,那么,南京地区就真正变成为全国艺术学学科研究的重镇。这就是我的一个期望吧,谢谢大家。
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教授发言
原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教授发言说,其实我们音乐学研究所所比艺术学研究所早两年建立,是2002年成立的,但是我们的规模依然止步不前,不像艺术学研究所那样蓬勃发展,有十多名老师,三十多名研究生,所以我上班时经常看到他们人来人往繁荣异常,我特别感慨,而我们音乐学研究所永远是那样冷冷清清。但我说,我们不会因此而羡慕嫉恨,只有羡慕嫉妒,没有恨,毕竟黄惇老师以及研究院对我们还是很关照的。在我们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完成时,研究院主动地来和我们共同商量主办首发式座谈会,所以我感到十分欣慰,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成员。
科研处处长李立新教授发言
科研处处长李立新教授发言说,刚才诸位发言说得很真切,我特别注意到凌老师和仲老师谈到的艺术学研究所将来如何发展的问题,那么,我在这里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认识。
第一点是立足于现实,要植根于转型中的中国艺术,因为中国艺术也在转型,自下而上的进行研究。大概是三年前,教育厅的领导来南艺做调研,学科办的主任曾经问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和东大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什么区别。我说,这个比较难比,如果说有区别,东大的艺术学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而南艺的则是自下而上的研究。因为自上而下是从哲学美学中推演出来的,西方的艺术学研究大致是采用这个方法,这是东大的特点;而南艺因为有全科的艺术门类,而且实践类专业十分齐全,自下而上的归纳提炼出艺术学理论研究有许多条件,如果要说有区别可能就是这两个不同的区别。南艺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我想就走自下而上的路,这条路很可能是中国艺术学要走的发展之路,今后研究所的学科发展要明确这一点。
第二点,学习借鉴西方艺术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和倡导民族艺术学研究。刚才仲先生已经讲到了民族艺术学建设问题,实际上民族艺术学在最初引进的时候,宗白华先生的研究,就是从民族艺术学研究出发的。在改革开放30年里有两位对中国艺术学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学者,一个是80年代的李心峰先生,另一个是90年代在南艺工作40年的张道一先生,他们两位学者都在文章中讲到要建立民族艺术学,因为只有建立自己的民族艺术学,才能在国际上和西方艺术学同行对话,否则一切都是西方的,这个时候没办法对话,对什么呢?
第三点,就是在我们研究中要继承传统,完善艺术学学科建设问题。因为对艺术理论研究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研究,现在的艺术学主要是对学科的研究,或者说是艺术学科的研究。既然这样,就不能把我们传统的艺术理论抛弃掉,应该继承,继承这个理论来研究和完善这个学科的建设。比如说,宗教艺术学,一定是中国宗教这样领域的一个研究,我们现在还不够深入。又比如说,艺术伦理学研究,一定是中国的伦理学,而不是西方的伦理学。
校党委书记管向群教授作总结发言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管向群教授最后作总结发言,他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对艺术学研究所成立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于前来参加座谈会的校内外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对黄惇教授和研究所的各位老师表示了崇高的敬意。而后他谈了对艺研所十年工作的五点感受:
一是学科意识的自觉。这里引用黄惇老师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从不自觉走向自觉”观点,并援引文中片段“完全的自觉可能还有待时日,但总有一些自觉的先行者,我们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努力走上艺术学理论自觉研究的道路”。我认为,艺术学研究所的师生努力和付出,代表了艺研所奋力前行,践行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学科认识的正确方向。
二是人才培养的探索。艺研所是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体,承载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科学使命。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研究所人才培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严谨,即按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办事;另一个是严格,照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管理。
三是学术生态的营造。当前高等学校学术生态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浮躁之风时有所闻。但是我们感到艺术学研究所倡导了良好的价值导向,就是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科学的治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来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这个学术生态就是追求真理、学术民主、切磋交流、互帮共进。
四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一个表现为量,艺研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个体现在质,代表性的就是黄惇老师的两个奖项:国家出版奖提名奖和中国书法兰亭艺术奖,都是我们国家最高的奖项。还有夏燕靖老师的《中国当代艺术学史》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中国书画》杂志发表了对薛龙春老师专著的书评;张婷婷老师获第六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读书》杂志发表了对李安源老师专著的书评;邢莉老师对西方艺术理论翻译所做的大量工作等等。这是对内的。对外,艺研所做了三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一个是艺术学理论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个是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建设热点与难点调查报告。还有一个是对外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即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和研究院圆桌论坛的创办,都已经产生了品牌效应。
五是学术队伍建设的积累。艺研所的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很大、学位和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确实到了出人才出成果的最佳时期。
管书记在发言中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思考:一个研究所对于一所大学意味着什么?一个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力的研究所对于南艺意味着什么?南艺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所?如何建设好这批研究所?管书记认为,艺研所建所至今这十年,既是漫长的,同时又是短暂的,但是我们的事业是这样一个个十年积蓄而成的。我们说,已经有了一个值得骄傲的第一个十年。还应该说,为更加宏伟,更为壮观的下一个十年做好准备。我们应该有更大的抱负,我们对艺术学研究所下一个十年有更多的憧憬、更多的期待。在此提出五个更高的发展要求:
一是要有更高远的定位,要在既有成绩基础上以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更好的规划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争做艺术学学科的领头羊、排头兵。
二是更坚定的追求,以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国艺术学学科为己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坚定不移的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三是更鲜明的办出特色,要立足于院情、立足传统、弘扬优势、错位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积极探寻、逐步形成南艺艺术学学科的鲜明特色。使得艺术学学科成为南艺享誉海内、名闻海外的一张鲜亮的名片。
四是打造更卓越的实力,软实力要靠科研成果来体现。学术研究的成果、学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将是重中之重。
五是以更加优质的服务,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自觉融入到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实践当中,自觉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当中,面向实际问题,研究实际问题,破解实际问题。贡献我们理论工作者的智慧。
管向群书记最后代表学校表态,将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艺术学研究所的工作,为艺术学研究所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座谈会会场
座谈会从上午九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十二点半,会议自始至终气氛洋溢,话题紧凑,交流热烈。座谈会由研究院院长助理夏燕靖教授主持,参加座谈会的艺术学研究所教师有邢莉、薛龙春、胡新群、张婷婷、王谦、李安源、赵笺、黄从威和史洋,全体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一同参加。 (青言、张婷婷、赵笺、从威、史洋报道,王斌摄影)
艺术学研究所全体教职工
更多有关"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学科"的文章请点击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