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东方教育时报》:上海电力学院学生赴滇支教 在红土地上撒播希望(下)

《东方教育时报》:上海电力学院学生赴滇支教 在红土地上撒播希望(下)

时间:08-28 来源:上海电力学院 出处:www.daxuecn.com

  8月17日《东方教育时报》对上海电力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大学生赴滇支教队伍的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文章称:  
  时间:7月12日8:00
  地点:白石头小学四年级朱凤蝶同学的家
  状态:走访,一贫如洗,靠读书改变命运
  为了帮一把来自贫困家庭的品学兼优的孩子,大学生们走访了20个孩子的家庭。白石头小学的学生大多住在学校周围,最远的步行半小时也可以到达。虽然学校近年来几经修缮,硬件已经改善了不少,但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状况依然处于贫困线。7月12日一早,我跟着没有课的大学生开始了家访。
  “汪汪汪……”从马路绕进了农田,远远便能看到朱凤蝶的家,还能听到他们家的狗狂吠的声音。女生感到有些害怕,几个男生便走到了前面。在绕了几条小路之后,我们来到了朱凤蝶的家,她的爸爸已经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了。朱凤蝶的家是很简单的平房,墙的四壁糊满了报纸,屋里甚至没有一张吃饭的桌子,更别提任何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了。“请问,您家庭年收入大概多少?”朱佳华开始了家访。“我们都是种田的。”朱凤蝶的父亲以务农为生,不太会写字,家庭年收入只有几百元钱。
  “谢谢……”从带队教师齐永晓手中接过500元助学金的朱凤蝶父亲,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嘴里除了“谢谢”,还是“谢谢”。“有些家庭没有给孩子置备写作业的桌子,有些甚至连吃饭的桌子都没有……”这让我和大学生们感慨万千,朱超说:“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之下,学生们还努力学习,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很想帮他们一把!”齐永晓告诉我,上海电力学院国交学院定点支教金马镇已经有6个年头了。该院由师生自发成立的“恒爱基金会”,今年资助了20个贫困家庭每户500元,这些钱能够满足这些孩子们2年的学杂费。
  金马镇共有22个小学,很多学校依然存在“一师一校”的情况。很多农村小学条件差,都是由代课教师来为孩子们上课。金马镇中心学校的段保国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全镇条件最差的布白小学。这是一所没有校门,甚至连书写在柱子上的校名都斑斑驳驳的学校,只有2间教室、4个年级、2位代课教师,这是上海电力学院2007年支教的第一所学校。6年来,通往这所小学的马路修好了,但这所学校依然没有变化。段保国老师说,当年大学生支教团队和孩子们一起抱头痛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我们这里需要更多支持!”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小学,我不禁感到有些心酸,在农田边上的布白小学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我想农村的孩子只能靠学习改变命运。段保国老师告诉我,现在金马镇的小学生基本都能到金马镇初级中学学习,但这里的孩子考上泸西县高中的比例却很低,很多孩子选择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一门技能。

  时间:7月19日17:00
  地点:白石头小学的“最后一课”
  状态:说再见,我们需要做得还有很多
  孩子们会用渴求参与的眼神看着你,却半天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们会偷偷塞给你一个桃子,然后迅速跑开;他们也会调皮捣蛋地不听话,可在大学生老师发火后又会热烈鼓掌……“再见了,同学们!”上海电力学院的同学们挥手告别,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站在走廊里目送着我们离开。
  15天的支教生活很快过去了,从最初的期待到如今的告别,这都化成了大学生志愿者们心头永远的牵挂。“为什么这里的孩子个头都长得一般高?”“为什么孩子们身上的衣服都很脏?”……这些问题不再让他们好奇,这里的一切已成了一份挂念。队长侯佩佩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了黑板上。“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跟我联系,但我想金马镇永远都有我的一份牵挂。”
  “我最喜欢生物课,”五年级的焦小俊说,“这几天,老师教我们的都是平常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于这些大学生而言,这15天何尝不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刘轶杰第一次走进农村:“这里将成为我永远的牵挂,因为有一群孩子曾经叫我‘刘老师’。”
  “不自信。”这是大学生们对白石头小学学生的一种共识,这或许也是所有乡村孩子的一种不自觉的习惯。“他们很内向,上课不太愿意回答问题,但有时候又很调皮,”徐方舟说,“同在一片蓝天下,这些孩子的发展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而我们能发挥的或许仅仅是催化剂的作用。”陈奇特意联系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二年级的一个班级,他不仅带来了上海小朋友的“手拉手友情卡”,还在两地都录制了一段视频,交换播放,以便让两地的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彼此:“我想让上海的孩子也了解金马镇同学生活学习的情景。”
  “再见!再见!明年再见!”金马镇中心学校段保国老师的表情像欢送老朋友一般。他说,他已经在期待着明年的相聚。这段短暂的支教经历,也让这位乡村教师的心里多了一份长长的牵挂。

  【尾声】
  因为有希望 我们依然在路上
  赴滇之前,上海电力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马进明告诉我:“我们想搭建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生态的一个平台,因此自发成立了“恒爱基金”。我们鼓励大学生用奖学金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我们鼓励更多大学生加入支教队伍,真正用知识去改变农村学生的学习理念。”今年,原本有一位毕业生想要重回金马镇,可惜最终因为工作原因未能成行,但这样自发的联系、捐助,正是马进明所希望的模式。“我们在大学生心里播下一粒种子,希望这粒种子发芽。”这次金马之行,让我看到了马进明的初衷正在得以实现。
  离开金马后,我常常抬头望着上海的天空,心里想着那个离天空更近一些的地方——金马镇。可虽然生活在离天空更近一些的地方,金马镇的孩子却没能离世界更近一些。“90后”大学生踌躇满志地来到乡村,这不仅仅是一段自我感动的历程,更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这些孩子虽然说不出什么,但他们心里都明白,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他们要走出大山的路却很艰难。
  采访中,有一位大学生悄悄对我说:“我觉得我很适合当小学老师,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特别幸福。”我想,每一次旅程都是一次自我发现的过程,无论对“90后”大学生也好,对这些身处乡村的孩子们也罢,人与人走到一起的过程本身,就注定了某种一生一世的牵挂。
  每一种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因为有希望,我们依然在路上。
                            党委宣传部、国际交流学院 供稿


更多有关"金马,孩子,孩子们,大学生,上海"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上海电力学院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上海电力学院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上海电力学院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