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光明日报》报道湖北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成就

《光明日报》报道湖北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成就

时间:09-27 来源:湖北工业大学 出处:www.daxuecn.com

9月26日,《光明日报》以《湖北工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题对湖北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全文如下:

湖北工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为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骨干重点建设多科性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是湖北省最早兴办的地方工科院校。近年来,湖北工业大学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工业、面向基层、凸显轻工”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抢占给力“工业强省”的人才培养战略高地。

紧扣工业强省战略需求 调整学科专业体系

该校学科专业布局与发展始终立足于服务湖北“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总目标,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适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理、工、文、艺、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学科专业与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契合度高。学校根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战略新兴(支柱)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设置的29个理工科专业紧密结合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十二五”规划,为把湖北建设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学科专业服务湖北工业强省能力强。学校现有50个本科专业,分别有32个专业、41个专业与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湖北省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发展任务直接相关联,占比90%(45个)的专业直接对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工业发展,体现了学校整体专业服务性强,与地方需求高贴切度的特点。结合湖北省工业十二五规划分析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目前学校有35个本科专业,分别覆盖了湖北省8大支柱产业中的石化、电子信息、食品、装备制造、建材5个产业,与湖北省支柱产业的未来发展保持高度的关联性。

全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提高协同育人效益

按照“优化整合、协同联合、交叉融合、应用复合”的思路,学校近年全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贯彻“人人成才,因人施教”的理念,形成了学校学术专家与行政管理干部“共治”,全校协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公共教学资源“共享”,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及学校“共赢”的良性循环,人才培养效益不断提高。

——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个性化培养。针对70%左右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推行适合资源约束型高校学分制的大类招生、新一轮“2+1+1”校企联合大类宽口径培养和职业证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三证书制度、实施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创业精神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大批服务湖北工业经济发展、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大力实施“1+X”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一专多能、湖北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学校组建卓越学院(各学院组建卓越工程师班),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项目计划,实施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领军级人才。通过实施这种梯级分类培养方案,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菜单化。

——大力实施协同育人计划,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学校鼓励学院主动与产业行业的对接,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生产、研发有机的结合,在校企协同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该校土建学院、艺术学院等多个学院都举办了与企业合作培养班,合作班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开发合作课程教材,探索协同育人模式。该校艺术设计学院采取教授工作室制,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招标与竞赛选拔。目前已完成研发项目、设计方案500多件,其中红金龙“俩好”、“D族”、黄鹤楼“辛亥百年”、“可喜可贺”,“喜相逢”、“高尔夫”、“1916龙城”等作品已经上市。该校计算机学院与光庭导航数据(武汉)有限公司签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协议,建立联合实验室,实行“企业出项目、教师重引导”的方式,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研发中学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为国内唯一拥有防水工程与材料专业的高校,学校以国家行业需求为导向,依托所在学院,联合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东方雨虹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出协会引导、行业支撑、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填补了我国防水领域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学校还瞄准行业新技术发展方向,联合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和软件开发公司共建“BIM协同创新中心”,在土建类各专业中实施基于BIM技术的跨专业的协同教育教学改革,设计开发了可以灵活组合的“适应性教学模块”,打造“专业+特长”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市场急需的掌握BIM技术的专业人才,形成多方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同时,学校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同类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相互承认学分、联合培养和学位联授机制,拓展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艺术设计国际合作项目等为代表的多层次、多形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效益。

近年,学校以第二轮国家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先后获批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成为首次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湖北省地方高校。学校《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课程成功入选教育部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作为全国21门入选课程之一,这也是2012年湖北省唯一入选建设课程。

——构建了“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开放式、体验型”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

学校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实施“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六大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分,并分为基础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生产劳动、认知实习等)、提高层次(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综合层次(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三个层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整个学生培养过程,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学校注重“开放式、体验型”实践平台建设,现建有机械基础等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省大学生产业实践基地、省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湖北省机电设计院、湖北省农机研究院等多个校内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育基地,以及一批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践育人基地。

依托这些平台(基地)建设,学校学科竞赛成绩不断显现。近三年来,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重大学科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湖北省一等奖36项、二等奖100项、三等奖43项。

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为抓手 持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综合体制改革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湖北工业大学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为抓手,实施教学过程常态监控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制度,探索促进校内教学质量改进与响应社会问责相结合的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持续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立足地方高校实际,实施教学质量常态监控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校内教学评估制度。近年,学校在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理论指导下,开展了大规模、多层面、全方位的本科教学质量校内外需求调研,构建了一种适合资源约束型地方高校的校、院二个层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了教学质量常态监控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校内教学评估制度。采集日常教学状态关键数据,在常态监控中对学校和学院教学工作质量进行动态评价,真正做到教学过程是评估过程,是教学质量报告形成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完成、教学评估结果产生、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形成。近五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简便易行,针对性强、教学改进作用大,评估较为客观科学、及时高效。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探索促进校内教学质量改进与响应社会问责相结合的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湖北工业大学自2009年开始连续两年编制并颁布了关注校内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教学质量年度报告;2011年开始颁布旨在促进校内教学质量改进与响应社会问责相结合的学校教学质量报告,公布涉及学校教学状态的12类30余项人才培养核心数据,主动回答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主要质量问题。三年实践表明,以分析诊断、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响应社会问责为主要目标,坚持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得到了师生员工、学生家长等高校“利益相关方”的认可和同行专家的肯定,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近年在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200余项;学校招生分数一直高居省属同批次高校榜首,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近20 年连续保持在90%以上,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2-09/26/nbs.D110000gmrb_15.htm


更多有关"学校,教学质量,湖北省,人才培养,湖北"的文章请点击进入湖北工业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湖北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湖北工业大学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