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上海电力学院校友崔健伟在媒体上解读“幸福指数”

上海电力学院校友崔健伟在媒体上解读“幸福指数”

时间:12-15 来源:上海电力学院 出处:www.daxuecn.com

  11月12日山东《济南日报》刊登文章《幸福指数数学表达式为P2=I/MGDP 算算你的是多少》,济南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上海电力学院兼职教授、1997届校友崔健伟深入解读“幸福指数”。全文如下:
  面对每年都在高速增长的GDP,你感到幸福了吗?你家的幸福指数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平?今年3月6日,本报曾以《济南学者创建“GDP的含金量”公式》为题,请济南学者崔健伟解释了该如何正确认识“GDP的含金量”问题。记者近日再次采访了崔健伟,请他详细解读了“幸福指数”这个概念。
  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是没有GDP一定不幸福
  2010年3月初,《中国经济周刊》公布一个计算公式,并将其命名为居民收入幸福感指数。两年后,改为居民收入幸福指数。
  崔健伟说,在经济学范畴内,这个公式准确的命名应该叫幸福指数公式。幸福指数公式原先在学术上叫发展因子,数学表达式为P2=I/MGDP。其中P2代表发展因子,I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M表示当地居民人口,I/M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GDP表示当地的人均GDP。发展因子P2与当地居民的收入I成正比;与当地人口M和当地的人均GDP成反比。与发展因子对应,还有另一个因子叫生存因子,用P1表示。他介绍,在发展因子P2公式中,既包含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用人均GDP表示),又包含当地居民收入的发展(用I表示),更包含人的发展(用M表示)。公式中的三个参数都发展了,那么自然就代表人们的幸福指数。“该公式的本质及核心就是:当地居民的收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同步提高。”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经对幸福指数作了精辟的论述。2012年10月,他在经合组织第四届世界论坛上表示: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是没有GDP,一定不幸福。我们需要的是超越GDP,而不是抛弃GDP。
  崔健伟解释,从P2公式上看,人均GDP在分母上,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数值很大,而当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I/M较小时,此时居民的幸福指数数值很小,自然这里的人们幸福感就会减小。这就是马建堂局长阐述的“只有GDP,可能不幸福”的深刻含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比较高,而当地的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也比较高。从幸福指数公式P2=I/MGDP来看,计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比较大,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就自然比较高。”
而另一方面,假设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GDP时,该国或该地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就没有意义。
  近期以来,包括部分专家在内的人士发出一种提问,幸福指数为什么还是建立在GDP基础上?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只要劳动和生产,就一定会产生GDP。人类社会的劳动和生产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基本前提。
  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和服务,就一定没有幸福。因此,幸福指数公式中必须存在一个GDP参数,也就是讲人类的幸福必须与劳动和生产联系起来,必然与经济学中的重要参数——— 人均GDP联系起来。
  谈论幸福需要一个大前提有生存保障才谈得上幸福
  崔健伟解释,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地区的人们在谈论幸福时都需要一个大前提,即一定要有生存保障。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在没有发生和出现全面的粮食危机,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或者发生全面战争的前提下。在学术上叫做生存因子大于零,即生存因子P1>0。
  前几年,央视记者曾就“你幸福吗”这个问题针对民众进行过采访。10年前的今天,当时正值伊拉克战争爆发,世界上众多记者赶到战火纷飞的战场,却没有一个记者采访当地民众时提问:“你幸福吗”。根本原因就是:当年这个国家没有爆发战争的这个大前提不存在。
  另外,我们也观察到,几年前,非洲有的国家发生严重的粮食危机,同样这个大前提也不存在。所以,询问对方“你幸福吗”,一定要存在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被提问者一定要有生存保障。
  如果你问从战争年代过来的老干部、老战士现在的生活如何?您们幸福吗?他们一定会讲,比起我们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幸福多了!老干部、老战士讲的就是在当年爆发战争的特殊情况下,战争年代没有生存保障,自然就谈不上幸福。
  媒体运用发展因子公式关注各省份GDP含金量
  崔健伟开展发展因子公式(也就是现在的GDP含金量和幸福指数公式)的研究已经10多年。其中发展因子P2公式2003年4月就已经创立。2005年1月,他在《山东大学学报》发表原创性论文———《最大购买力数学模型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应用》。2009年1月,又出版专著《家庭、社会与购买力》,其中运用发展因子公式解读了科学发展观。几年来,国内数名专家、学者将该理论应用到多个领域。
  自2010年3月起,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将发展因子的数学公式,作为“GDP含金量公式”提供给国家。至今《中国经济周刊》已经连续四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按照GDP含金量进行排名。
  崔健伟表示,尽管这个公式是自己创建的,但杨开忠教授及时地将该公式提供给国家,是对国家的重大贡献。《中国经济周刊》为全国的老百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使得国内相关的领导干部意识到,不仅要关注GDP总值,而且要关心GDP的质量和当地居民的收入,关心当地居民的民生。
  他指出,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将该公式应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层面时,幸福指数一定是小于1。世界发达国家为0.6左右,发展中国家在0.4左右。而应用到居民个人家庭层面时,可能小于1,也可能大于1或等于1,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发展因子公式也有特例元首年薪比率呈新现象
  发展因子(GDP含金量、幸福指数)公式P2=I/MGDP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将公式中的人口数M=1的特殊情况,用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国家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
  2010年,英国著名权威刊物《经济学人》杂志对国家元首的年薪与本国人均GDP进行了比较,应用的计算方法,就是这个公式的一个特例。《经济学人》报道,他们计算出:政治领袖薪金及其在该国或该地区人均GDP中的比率,利用这个比率对各国元首的年薪进行比较。在这里国外的专家、学者只强调应用这个比率,而没有相应地发明任何经济学领域的新名词和新术语,更没有归纳、推导出相应的数学模型。
  当年,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年薪是40万美元,与肯尼亚总统奥廷加的42万美元相差不大,但计算结果是:肯尼亚总统奥廷加是该国人均GDP的267倍,世界排名第一。而美国总统奥巴马是美国人均GDP的9倍,排名偏后。崔健伟表示,这是经济学界的一个有趣现象,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建议将幸福指数作为考核政府政绩新指标
  发展因子既是GDP含金量,也是幸福指数,目前已成为现代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个新参数、新指标。它既能体现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能体现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更能体现当地居民的民生状态,是科学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是目前国家最需要的指标,全国上下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只是没有意识到幸福指数就是大家正在寻找的理想的经济指标。
  崔健伟表示,发展因子公式的出现,是中国人首先发现、命名和应用的,也是我们最早提供、传播和发展的。有的媒体已经开始呼吁,研究、制定这种新指标,有著名评论员指出:为什么现在还没制定出具体的时间表和线路图。崔健伟说,“重要的问题在于,科学发现是不可预测的,是人类突然出现的事情。不是上级制定的时间表和线路图可以决定的。”
  从全国31个省市区的“GDP含金量”数据中分析,该指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提高,这正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建议国家将幸福指数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一个新指标。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更是时代的呼唤!这既是原创者的中国梦,更是13亿中国人的幸福梦!
  运用公式算一下咱们的幸福指数
  从社会学层面上讲:幸福是一种体验、一种比较、一种感受。幸福指数与居民收入存在一定的关系,一定的收入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收入高,并不能保证你一定幸福。通常情况下,老百姓经常讲的:无病、无灾就是福,是对幸福的一种最低要求。
  从经济学层面上看:一般来说,居民家庭的幸福指数大于0.3,就应该有幸福感;幸福指数大于1,则是当地的较高收入家庭。
  崔健伟详细解释了幸福指数公式的运用:当运用幸福指数公式P2=I/MGDP,计算居民家庭的幸福指数时,I表示居民家庭的年可支配收入,M表示家庭人口,GDP表示当地的人均GDP,I/M表示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举例说明:北京市三口之家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2万元,2012年北京市人均GDP为87091元。北京三口之家的幸福指数P2 =I/MGDP=12/(3×8.7091)=0.4593。
  济南市三口之家,年可支配收入12万元,2012年济南市人均GDP为69574元。济南三口之家的幸福指数P2=I/MGDP=12/(3×6.9574)=0.5749。合肥市三口之家,年可支配收入12万元,2012年合肥市人均GDP为55186元。合肥三口之家的幸福指数P2=I/MGDP=12/(3×5.5186)=0.725。
  因此,12万元相同收入三口之家,济南市的居民比北京市的居民幸福指数高,而合肥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比济南高。因为北京市的物价水平、消费水平都比济南、合肥高得多,而反映在幸福指数上,相同收入、相同人口的合肥和济南的居民比北京居民的幸福感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北京市居民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大。
  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各地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地变化。从三个城市往年的统计公报上来看,北京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济南市、合肥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得多。
  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就是:我们将当地的人均GDP看成一把“尺子”。不同的地区“尺子”大小不同,经济发达的地区“尺子”大,一般地区“尺子”小。当各地区经济发展时,各地的“尺子”也在不断地增长。
  当这把“尺子”增长时,当地居民的平均收入也应该同步增长。比如讲,当这把“尺子”增长10%时,当地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也应该增加10%。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政治经济学术语:“实现国民经济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对外联络处 供稿

附:2012年中国部分大中城市人均GDP数值

城市名称 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 杭州 长沙 南京 天津 重庆
人均(元) 87091 85000 123247 105909 88985 89903 88525 91180 39083

城市名称 西安 兰州 沈阳 哈尔滨 昆明 贵阳 呼和浩特 西宁 南宁
人均(元) 51086 48657 80532 45799 46256 38447 83952  38034 35138

城市名称 武汉 济南 南昌 郑州 福州 成都 合肥 太原 石家庄 长春
人均(元) 79089 69574 58715 63328 58023 57624 55186 54440 43329 58691


更多有关"幸福,指数,公式,居民,因子"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上海电力学院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上海电力学院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上海电力学院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