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抗战陪都的艺路薪火——寻访北平艺专南迁之路侧记
“自江边至盘溪校园里有条蜿蜒的石板路,中途有巨石悬空突出,下有卖猪肉的肉案一座。再上行数十步即为盘溪盘旋之处,有平地傍山面溪而生,邮局、百货店、盘溪饭店等等在此,再行数十米,转过盘溪茶馆,一眼望去,就是艺专的黑院墙了。”当年潘天寿先生《八年流离》文中所描述的重庆国立艺专校址,却已经被车市马龙的都市立交,鳞次栉比的高楼小区所湮没。如今的地名是重庆市江北区大庆村。苏家湾唯一能寻找到的踪迹,只剩下身边安静流淌的盘溪溪水和它仍旧依傍着的苍翠龙山麓,似乎只有这不变的自然造化还能见证国立艺专抗战炮火中在此办学的四年历程。
作为寻访北平国立艺专南迁办学之路的最后一站,4月22日,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数字视频专业17位师生,从云南省昆明市乘坐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重庆市江北区。在当地江北区文化馆姜孝德老师的引领下,一同来到了当年被称为“黑院墙”的国立艺专办学地,回溯抗战期间国立艺专在陪都重庆的办学记忆。
1940年,因西南战局局势恶化,危机滇边,国立艺专奉教育部令自昆明迁址四川省璧山县青木关梯子岩,1942年又迁至重庆沙坪坝嘉陵江对岸的盘溪办学,当时的国立艺专借用了苏家湾一地的郭家院为校舍。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师生们用“锅烟墨”(农村烧柴锅的黑锅颜色)将校舍外墙抹黑,富于艺术家想象力的师生们苦中作乐,形象的将校舍称为“黑院墙”。随着国立艺专在此办学日渐稳定,开始了南迁以来师生最为安定、教学成果最为辉煌的时期。“黑院墙”也成为了当时陪都重庆重要的文化艺术地标,也成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艺专称谓,一直到拆迁前,这里都还保留着“大石坝村黑院墙社”的地名称呼。因其知名度,到了80年代,台湾作家琼瑶在其作品《几度夕阳红》中描写抗战期间的重庆时,还曾经写道“上了渡船,到了对岸,两人又都沉默了下去,默默的向艺专走去,一大段路,谁都没有说话。直到艺专的黑院墙已经在望了”。
遗憾的是,自2008年初,这里依照重庆市城市建设规划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重建,过去的校址和周边的村舍都已经拆迁无存。“在拆迁前,我最后一次来到国立艺专办学旧址,恰逢当天的重庆下着小雨。连绵细雨中,黑院墙已经被拆除,挖成了一个深深的土坑”,姜孝德老师回忆起当年的景象时有些动情,“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看到山城历史上,这段艺术巨匠璀璨云集的时代就这样被现代化的脚步所追赶取代,心中有着许多的辛酸。今天能看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们重访,又让我感到了许多欣慰。”
如今,当年的校舍建筑已经远逝。历史在昂首前进的同时,没有再留给我们太多的依托去恋旧伤感。置身遥想,那些黑院墙里的艺术先辈们和他们的艺术理想仍在感召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去传承艺术薪火。
看出了大家的遗憾之情,姜孝德老师告诉我们,离盘溪不远的盘溪石家花园石家祠,仍保留着徐悲鸿先生在重庆的旧居,以及筹办中国美术学院的旧址。寻访计划之外的新发现激起了大家兴趣。在姜孝德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从一片现代化的居民楼中穿行而过,沿着曲折的道路,踏着长满青苔的潮湿石阶,来到一栋整体保存比较完好的砖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的小楼。这里就是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徐悲鸿先生和夫人廖静文所居住的地点。随着旧居的进一步修缮,这里将有望建成“重庆抗战美术史陈列馆暨徐悲鸿旧址陈列馆”并向公众开放。
穿过徐悲鸿故居背后树木葱茏的阶梯步道,是另一栋幽静的花园式二层小楼,这里同样是重庆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石家花园”。徐悲鸿先生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期间,曾有志在此筹备建立一所研究性质的中国美术学院,吴作人、张安治、冯法祀、孙宗慰、艾中信、董希文、宋步云、宗其香等为基本组成人员。抗战胜利之后,中国美术学院尚未正式成立,徐悲鸿接便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任命,他立即约拟议中的中国美术学院全体人员北迁,另邀同时在四川的艺术家叶浅予、国立艺专李可染、庞薰琹等一同北上,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储备了群英荟萃的师资队伍。
石家花园的石崖下,有一个天然地下石室,当年日军空袭频繁,徐悲鸿先生以此作为防空洞并在其中作画,从1942年到1946年,完成了其一生中大部分作品,包括《巴人汲水图》、《巴人贫妇》、《田横五百壮士》、《庭院》、《愚公移山》等著名画作。一九四六年,徐悲鸿先生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之职,后来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中回忆离开生活了4年之久的盘溪时,这样写道:“别了,盘溪!我们此生也许不会再来看望你了,但是,你是我们的患难之交,你的名字不仅被悲鸿写在他的作品里,更写在我和悲鸿的心上,你是永远不会被我们遗忘的!”作为徐悲鸿先生及其美术事业的继承者,盘溪也不会被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们遗忘。
宣传部徐新立/文图
宣传部/编
2014年4月24日





更多有关"徐悲鸿,艺专,院墙,重庆,北平"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