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李德谦研究员到武汉工程大学做学术报告
本网讯(通讯员田琦峰)5月2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谦研究员在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会议室做了题为《稀土分离与清洁冶金的新进展》的学术讲座。化工与制药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化工与制药学院副院长田琦峰主持。

李德谦研究员主要介绍稀土元素分离提纯的新型工业应用技术和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实践经验。他结合国内外稀土湿法冶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阐述了稀土萃取分离体系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优于P507萃取分离重稀土的新体系、优于环烷酸分离钇的HAB萃取体系与钇的纯化工艺、Cyanex923从含铈钍稀土氟等复杂体系中的萃取热力学、西部稀土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清洁冶金、包头稀土资源清洁冶金流程和氟碳铈矿清洁冶金与分离制备一体化集成技术,并展望了稀土资源清洁冶金工艺的发展方向。
报告会后,李德谦研究员还耐心地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鼓励大家要沉下心来搞科学研究,新工艺开发必须从相关基础研究做起。
李德谦研究员简介:
湖北省洪湖市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9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历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稀土分离化学研究室主任,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首批省属优秀专家及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
从事稀土分离与冶金工程50余年,始终瞄准我国包头、四川和江西三大稀土资源的分离与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从推广美国开拓的P204萃取稀土的第一代流程开始,到70年代开拓至今被广泛应用的P507分离单一稀土流程和伯胺N1923分离钍工艺以及已完成的包头稀土资源清洁冶金流程和氟碳铈矿清洁冶金及分离制备一体化集成技术囯家产业化工程。从70年代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始终瞄准学科前沿,面向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坚持走应用基础-工艺开拓-产业化道路,不断强化创新,在发展新型、高效、清洁的稀土分离方法与技术、产业化工程方面,为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承担国家“973”、“863”和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以及国家重大基金等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2项。获发明专利20余项,已用于稀土冶金工业。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为三部稀土专著撰写专论3章,大型工具书《溶剂萃取手册》专论1章。已培养博士生28名,硕士生15名。
更多有关"稀土,分离,冶金,萃取,清洁"的文章请点击进入武汉工程大学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