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学院十年回眸之二:立足鄂南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湖北科技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 “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到了“坚持互动、实现双赢”。特别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以“担当社会责任,提供科技服务,促进高校与地方共同发展”为主题,组织众多教授、博士共同参与,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百名教授走咸宁”活动,大范围、全覆盖、多层次、宽领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诸多合作成果,赢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夏再兴教授撰写的《立足基层服务地方——湖北咸宁学院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调研报告被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简报专刊刊出,向全国推广湖北科技学院服务地方方法举措。2010年10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4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50余名学员在来湖北科技学院调研“如何为地方经济服务”课题。
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学校地处鄂南山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历史的注定,是学校积极的担当,是学校的必然选择。作为咸宁唯一的普通高校,学校力图在重大经济社会改革和建设中发挥好 “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学校一些教师是市人大、区人大代表,市政协、区政协委员,有的还担任了市人大、区人大、市政协、区政协的领导职务,他们在这些国家机关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夏再兴教授被聘为“咸宁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多名专家、教授被聘为委员;夏再兴教授被聘为“咸宁市社会科学专家库”首席专家,多名专家、教授被聘为专家库专家。专家、教授们通过重要决策咨询论证、承担课题研究及参与开展重要学术交流等形式,与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有关部门及企业交流合作,为政府提供政策决策咨询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经管学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两份有关咸宁旅游经济发展的咨询研究报告,通过解剖湖北通城玉立集团,撰写了一部探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论著--《湖北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对湖北玉立模式的解读与思考》。
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湖北科技学院历史上以医学和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主体,几十年来,充分发挥医学和教师教育这一优势,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为咸宁地方培养了中小学教师2万余人,其中担任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5000余人;为咸宁地方培养了医务工作者1万余人,其中担任市、县、区医疗卫生部门领导、医疗卫生单位骨干2000余人,为地方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培养的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专门人才,为鄂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全国百名优秀医院院长”、“全国劳动模范”——通城县医院院长金凌应,“全国优秀教师”、首届“湖北名师”—— 赤壁市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黄新阶等杰出代表。
通过专业调整为地方培育人才:近年来,学校在围绕地方传统产业深化巩固老专业的同时,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新兴产业开办了一批新专业,拓展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领域。如围绕核电建设,开设“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围绕风电、火电建设和机电制造业,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围绕冶金建材、食品饮料和现代特色农业,开办“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等专业;围绕医疗卫生事业,开设“护理学”、“临床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围绕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开办“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围绕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开发整理、工程项目迅猛增加等需要,建设“地理科学”、“土地规划与管理”和“工程管理”等专业。特别是在“大型化、综合性”浪潮拍打下,湖北科技学院仍保留了小学教育专业,并建设成本科专业,为地方提供基础教育师资。
通过各种培训为地方培育人才:湖北科技学院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置换培训项目承办学校,每年为全省及咸宁地方培训农村骨干教师;湖北科技学院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所是国家认证培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对地方39类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咸宁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依托湖北科技学院面向社区医院培养骨干医生;“咸宁市继续教育中心”为中小学培训校长及骨干教师;“咸宁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 为咸宁市旅游业培育合格人才等。
通过对口支持为地方培育人才:学校积极探索高校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服务的新途径,2010年与崇阳县人民政府签署《义务教育对口交流与合作协议》,双方将按照“真诚合作、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每年为崇阳县培训教师600人,其中转岗培训100人,学历培训100人,业务培训400人。每年秋季派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专业学生100名到崇阳县乡镇小学顶岗实习5个月;与崇阳县联合成立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改革”课题组;在校舍规划建设方面为崇阳县提供指导等。
为鄂南经济强市提供科技支持
“小康咸宁、生态咸宁、宜居咸宁、健康咸宁、和谐咸宁”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宏伟蓝图掀开了新的篇章,这与湖北科技学院提供科技支持全面参与咸宁的经济建设分不开的。
2008年,咸宁大畈核电站成为内陆三个首批获得国家发改委“路条”的内陆核电站之一,该项目装机500万千瓦,总投资650亿元,是继三峡大坝以来湖北最大的工程,截至2011年年底,咸宁核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34亿元,核电产业将成为地方的重要产业支柱。学校抢抓这一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咸宁核电建设和核产业发展。组建了“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开办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建设了“非动力核技术研发中心”, 聘请了樊明武院士为湖北科技学院特聘院士,领军核学科专业; 学校实施校企结合、校地共建、高端嫁接、借力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以“核”为核的品牌优势,构建核特色;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与105所、中广核集团等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这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核学科和涉核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将为咸宁核电建设和其他涉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学校资源与环境学院与国土局、环保局、规划局等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广泛合作,设立了“土地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中心”、“长江中游水土资源研究中心”,参与咸宁城市形象设计,国土规划与整理,环境评估,城市、村镇规划等,承担了一批横向合作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学校与咸宁企业进行广泛、深度合作,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品开发与科技功关,如与福人药业、荣恩堂药业等企业共建药物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点推进金刚藤菝葜(báqià)总皂苷(zàogān)的药理活性研究;与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咸安区科技局共建桂花栽培与深度开发研究中心,开展桂花栽培与深度开发技术研究;落实校地合作项目,开展辐射化工方向应用性科研选题,多个共同开发课题取得初步进展。
咸宁是全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 地方特色资源丰富,但产品深精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学校组织科研人员针对桂花系列产品开发、雷竹与楠竹品种改良、苎麻早产丰产栽培、蔬菜保鲜与反季节种植、茶叶深加工等进行科学研究,在生产一线指导企业与农户,增加了企业与农户的经济收益,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直接服务地方特色产业。
咸宁“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咸宁温泉旅游是“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之一,随着三届“咸宁国际温泉旅游文化节”的举办,“香城泉都”已成为“休闲胜地、度假天堂”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学校依托旅游管理专业为咸宁市旅游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为旅游项目进行整体设计,培训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咸宁旅游业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旅游名城”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为鄂南掘起提供文化支撑
“香城泉都,万国咸宁”。咸宁建制有2200多年的历史,人杰地灵,名人倍出,文化底蕴深厚。有温泉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三国文化、闯王文化;北伐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向阳湖文化等。多年来,湖北科技学院专家、教授潜心鄂南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丁一教授自1982年开始收集并整理了大量“八百壮士”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多项独创性成果,受到中央电视台、搜狐网站等媒体,以及“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乃至史学界的强烈关注。
单长江教授著有《三国文化刍议》等著作,三国文化研究成果甚丰。形成了以单长江教授为核心的韩冰华、李明、魏一峰等教授博士积极参与的研究团队。
咸宁方言众多,是国内研究汉语言历史演变不可多得的宝库。陈有恒、雷凤珍、尤翠云等教授多年致力于鄂南方言研究,著有《鄂东南方音辨证》、《鄂南方言志略》等著作,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咸宁茶文化历史悠久,羊楼洞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是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万献初教授著有《鄂南茶文化》,定光平教授《羊楼洞茶区近代乡村工业化与地方社会经济变迁》等对鄂南茶文化进行了研究。
李城外教授是向阳湖文化研究的发起者和首席专家,编著有“向阳湖文化丛书”七卷本,达三百余万字,是我国第一套综合性反映干校生活经历的大型丛书,二〇一〇年底《人民画报》重磅推出有关向阳湖的专题,其研究成果对研究当代政治史和文化史尤其是“文革”史极富参考价值。《咸宁学院学报》开辟的“向阳湖研究”栏目获“湖北省高校学校优秀栏目”。
学校为更好地研究鄂南文化,构筑精神高地,建设鄂南“文化之魂”,2011年3月正式获批建设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基地以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鄂南历史文化研究、鄂南生态文化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以承启鄂南文化、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使命,必将成为鄂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源、思想库。
为基层群众提供热忱服务
学校党委坚决支持与拥护省委开展的各项惠民、利民活动,出色完成了“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等活动。为结对村组通城县五里镇何家村开挖、修缮堰塘7口,有效解决了该村600余亩稻田(全村稻田面积为1064亩)的引水灌溉难题,受当地百姓广泛称赞。
通城县五里镇程凤村等是湖北科技学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干部下派点,9年来,学校投资近50万元,新修公路约3公里,桥梁2座,建设油茶基地300亩、板栗基地2800亩,积极争取财政投入100多万元建设清洁饮水工程、80多万元进行低产农田改造。机关党总支二支部还与程凤村党支部签订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协议书。通过多年结对帮扶,改善了村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提高了村民生活幸福度。
学校党委落实咸宁市“城乡互联、万户帮扶”等活动,多年以来,先后与四县一市一区的数十个自然村结成对子,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服务新农村建设。自1973年10月湖北科技学院组织师生开展第一次疾病普查以来,30多年间,对血吸虫病、结核病、结石病、肿瘤病等地方病进行普查、调查工作,拟订科学预防措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疾病的发病率,普查对象累计达 40万人次;深入农村开展义务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共为群众义诊50万人次,向群众无偿提供急需药品、医疗器械等折合人民币300余万元。开展支教活动,支教2万余人/次;帮助建设村文化室,赠送文化书籍5万余册等。
附属二医院坚持“医疗、教学、科研、服务”四位一体发展,圆满完成地方政府交予的精神病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收治“武疯子”近千名,周永康、孟建柱等中央领导同志相继批示,咸宁市的做法很好,具有普遍意义,现已成为精神病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国家推广示范典型。
学校青年志愿者本着“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宗旨,踊跃参加咸宁市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三下乡”、 关怀留守儿童、交通监管、环保等活动,涌现出了“绿舟环保协会”、“爱心社”、“大学生翻译中心”等一批志愿者活动团体,团体及个人多次被团省委授予“优秀团队”、“优秀工作者”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多次受到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高度肯定。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坚持“走出去、引进来、蹲下去”的服务地方工作方针,扎根在思想上,落实在行动中。咸宁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处在启航中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三角)的腹地,是咸岳九“小三角”支点之一,区位优势渐显,发展潜力巨大。咸宁一定会因学校的支持而活动勃发,学校一定会因咸宁的昌盛而跨越发展,真正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实现双赢。
更多有关"咸宁学院,湖北,咸宁市,地方,学校"的文章请点击进入湖北科技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