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学校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文革中学校被停办,文革结束后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为中国政法大学。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新校址。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进修生院、研究生院三院办学格局。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又合并于中国政法大学。
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理论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等领域的学术交流。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374人,其中本科生8368人,研究生5936人,留学生1070人;教师913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位教师833人,辅导员80人;教学科研岗位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67人、硕士生导师602人,教授263人,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88.00%。
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法律硕士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儒学院、高级政法管理干部进修中心、中欧法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共19个教学单位;设有诉讼法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证据科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法治政府研究院/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人权研究院(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比较法学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15个校级科研机构。其中,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十四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哲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新闻学、法学第二学士学位共19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 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校先后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161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近千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三百余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随着该项目的实施,学校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格局、规模已经初步形成。学校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2012年以来,学校已分别与英国班戈大学、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合作建成2所海外孔子学院。
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
数据截至2014年1月
中国政法大学 |
等级:一本 教育部直属 位于北京北京市 关注人数:次 | |
类型:政法 性质:(公办)普通本科 211工程 主管部门:教育部 国家重点学科:1个 博士点:31个 硕士点:73个 |
- 09-19[高校新闻]武汉工程大学教师荣获“江城十大向导
- 08-31[高校新闻]新生报到路线图
- 08-27[高校新闻]惠州学院交响乐团在保利剧院演出大获
- 08-24[高校新闻]学校召开新学期工作部署会
- 08-24[高校新闻]副校长陈再平到7#教辅楼等施工现场慰
- 08-24[高校新闻]体育学院赴边防支队慰问演出
- 08-22[高校新闻]上海电力学院教授应邀参加上海市社联
- 08-18[高校新闻]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考察团来校参观
- [招生信息]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分数线(官方数据)
- [院校新闻]查看更多有关"中国政法大学"的新闻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兼有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直属于国家教育部。学校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
中国政法大学概况更新日期:2017年05月01日
中国政法大学专业设置
中国政法大学的重点专业
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英语、德语、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应用心理学。
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规则
第五章录取
第十八条学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为招生计划数的105%以内,按照100%计划予以录取。对实行平行志愿的省(直辖市、自治区)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为101%以内。在100%计划以内,考生所报专业不能满足且服从调剂时,学校将根据各专业的录取情况进行专业调剂。如果考生不服从调剂,则作退档处理。根据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办法,学校对江苏省考生选测科目最低成绩要求为B+B+;对该省自主选拔及艺术特长生入围考生选测科目最低成绩要求为BB。
第十九条考生的体检按照教育部、卫生部《普通高等学校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新生入校后,学校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复查和入学体检,对不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取消入学资格;国防生的体检按照军事院校的体检标准进行。
侦查学专业在提前批录取,录取要求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学校不单独组织或参加公安类院校的政审、体检和面试,录取时参照公安类专业的体检标准执行。
第二十条学校为武警部队定向招收、培养国防生,在提前批次录取,只招收男生。(招考信息参见《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武警国防生招生简章》)
除国防定向生招收专业、侦查学专业以外,其他各招生专业在第一批次录取,不限制男女生比例。
第二十一条学校承认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办依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制定的加分政策,在提档及分专业录取时,对有加分项目的考生,有多项加分的,加分项目只取一项最高分计算。
第二十二条在进档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的情况下,学校按照分数优先、不设专业级差的原则,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和专业志愿的顺序,综合考虑,择优录取。在投档成绩相同的情况下,根据所报考专业的性质,参考考生相关科目的高考成绩录取。
第二十三条英语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的考生,德语专业只招收英语、德语语种的考生,其他专业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语种的考生均可报考。报考英语、德语专业的考生需有外语口试成绩供录取时参考使用。
第二十四条自主选拔录取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国防生、少数民族预科班、新疆协作计划、内地西藏高中班、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录取按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录取结束后,学校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校园网上公布录取结果,考生可登录学校本科生招生信息网站查询。
中国政法大学现有师资力量
;教师913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位教师833人,辅导员80人;教学科研岗位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67人、硕士生导师602人,教授263人,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88.00%。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中国政法大学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简介
衡量一所大学整体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多年来,我校毕业生以良好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本科毕业生全员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据统计,在近三年的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的约占20%;申请出国留学的约占3%;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工作性质看,到党政机关就业的占总数的50%以上;到国企的占总数的30%左右;到事业单位包括高校、教学、科研单位的约占20%。从毕业生就业部门分布看,在实际就业的毕业生中,到中央部门就业占20%左右;到北京市属单位的占40%;到其他省市占40%左右。
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我校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不断开拓就业市场,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同时充分利用我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www.cupljop.net)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架起信息迅捷、畅通的桥梁。
中国政法大学的收费标准
第六章 收费标准及其它
第二十六条 英语、德语专业每人每学年学费6000元,其他专业每人每学年学费5000元。选择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学生,从第五学年起,学校参照基本培养成本收取学费。法学(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的学生在应用学习阶段,学费按法律硕士研究生收费标准收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的费用视具体项目确定,由学生自行承担。本科住宿费每年650/750/900元。
中国政法大学在校生情况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374人,其中本科生8368人,研究生5936人,留学生1070人;教师913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位教师833人,辅导员80人;教学科研岗位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67人、硕士生导师602人,教授263人,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