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堂 进工厂 入“云学堂”——常州工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纪实
高校应该如何培养企业适用型人才?如何把教与学、校与企、供与需全方位沟通联系起来?6月25日,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常州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4个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卓越工程师(软件类) 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这是继去年11月,常州工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常州地区唯一一家全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后,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校企合作道路上迎来的又一次契机,培养出的“卓越工程师”能下课堂进工厂入“云学堂”。
首入“云学堂”的“卓越工程师”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是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落实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若干意见和国家关于鼓励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通知精神而启动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全省共有32所高校的103个信息技术类专业被确定为试点专业,常工院占得其中4席。
根据实施计划,常州工学院此次推出的软件类“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将主动联系企业,努力健全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专业培养方案明确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彻底改革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做法,着力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和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据悉,在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上将首次引入“云学堂”的先进理念、手段。“云学堂”作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支撑平台,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大学生的训练过程、培训内容、学习成果、人才输送、校企互动对接的情况有效地反应在信息系统中,为院校提供实时人才需求的准确信息,方便产业和教育主管部门能够 实时了解计划执行状况,实现人才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云学堂”除了能够切实帮助高等院校培养更多实用型基础软件人才之外,还能有效解决江苏软件产业发展的人才梯队问题:为企业将各种知识资源协调融合,轻松为内部人员、外部人员、客户、供应商及代理商等提供知识生产与管理、在线学习与培训、在线测评与考核、组织跟踪管理等,从而建立完善、有效的知识资源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
下课堂进工厂的“卓越工程师”
2011年11月,常州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和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的5个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试点专业。自此,相关专业与企业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来自多家企业的老总和专家们经常参与到常州工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为人才培养方案“问诊把脉”。这一举措改变了学校单方面对培养方案“一锤定音”的格局,课时、课程、授课方式也不再由学校说了算,而是校企共同“敲定”。有的企业老总在参与中不断完善方式,有的来校设立“卓越”奖学金、有的订单式要毕业生……
南方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雪刚作为常州工学院校友,在合作参与常州工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过程中,就在不断摸索新方式积累新经验:5月2日,从机电工程学院10级3个班145名学生中选拔出来的21名10机械卓越班同学下了课堂直接奔赴南方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精密零件、离合器、轴承三个工厂一线,担任车工、检验员,完成钻床、总成装配、车底车边、冲槽等实践性工作,触摸“机械”概念中最基础最实在的东西。21名同学在三个工厂间轮岗,周总定期派管理人员给大家开讲座,与这21名常州首批“卓越工程师”磨合着、修订着培养计划。6月18日,周总带着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全国劳动模范、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中压电缆分厂厂长朱庆胜,江苏通达建设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周健一起,再次回到母校,与母校师生探讨了教学和实践,校企合作,企业供需关系等课题,再次问诊“卓越工程师计划”。
如今,这21名“卓越工程师”收获满满。10机械卓越班徐海飞同学表示:近2个月的一线锻炼,对机械基础理论课的感性认识加强,重新有了一个认知过程;实地了解了多种企业设备,增强了职业责任心,同时通过企业初步涉猎了社会,有所体验。汪咪同学自小没干过重活,选择了机械专业对她已经是个挑战,一开始轮岗阶段她叫苦不迭——在流水线上每天要做1000个皮带轮,后来她越来越适应这种挑战,她说:机械专业99.9%的工程师都从基层过来,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必须接受这最初的挑战,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跟着技术人员工程制图。温双双同学表示:零距离在工厂实习,可以学习到更多实用的知识,近距离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外表柔柔弱弱的女孩,内心里有着一种力量,做每件事情都很快乐。
任重道远的“卓越工程师”
2012年年初,江苏省教育厅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至 2015年,在高校试点专业完成培养5万名卓越工程师的目标,新兴产业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实现倍增。江苏将培养和引进“兼具教授、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300人,建成省级以上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0个、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00个 在这样的大目标大背景下,常工院踏踏实实地为锻造“卓越工程师”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选拔人才、制定培养方案、培养师资、筛选合作企业……
李文虎校长介绍,“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色就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校的培养关键在于打好基础,企业青睐的就是基础牢,知识面广的毕业生”。他认为,目前这种3+1式教育提供给了学生一年的实习,使学生更加明白自身的不足,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回头打好坚实的基础。企业更需要通过这一年的实习,再回头打好基础的学生。
虽然只有8个月的时间,但常州工学院把这个“1”分解为几个阶段: 即先学习再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一做法广受企业、学生好评。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路上,常州工学院把教与学、 校与企、供与需沟通联系的越来越紧密。
姚晓东市长首次来常州工学院调研了解到常工院有“卓越工程师”时 ,不断鼓励学校,希望把常州的“卓越工程师”打造成常州的又一张名片。
(新闻中心 校报)
更多有关"培养,工程师,常州,计划,工学院"的文章请点击进入常州工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