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中国教育报】武汉工程大学:四十载坚定实践育人不动摇

【中国教育报】武汉工程大学:四十载坚定实践育人不动摇

时间:09-29 来源:武汉工程大学 出处:www.daxuecn.com

准确定位 工程特色日益彰显


武汉工程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72年6月湖北省组建的湖北化工石油学院。1980年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以化工部管理为主。1998年,学校改为中央与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2006年正式定名为武汉工程大学。隶属关系变更过程中,办学资源、管理主体的不稳定促使学校居安思危,时时思考“何去何从”的严峻问题。学校所形成的共同愿景就是必须面向行业,服务地方,以特色促进发展,为地方和行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得到体现和强化。在原化工部所属期间,学校定位于“面向化学工业及地方经济建设,为科教兴化、科教兴鄂服务”。1998年划转地方后,学校适时将定位调整为“以工为主,积极发展管、经、文类专业,以化工为特色,相关专业配套;面向化工行业,积极向相关行业拓展;立足湖北,辐射中南。”2006年更名后,提出“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的发展目标”。2008年,学校获得博士点立项授权,办学定位再次提升。“十二五”事业规划提出了更为宏伟的目标:到2015年,把学校初步建成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部分学科国内先进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四十年的发展,工程特色日渐明晰并升华为学校办学的主要优势。学校的科学研究侧重于工程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也以工程应用为主,人才培养更是突出工程教育。学校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强调将工程教育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中,重点倾斜工程工艺类课程、实践平台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现有5个国家特色专业,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还获批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科为本 教学中心地位坚定不移


本科教学中心地位贯穿学校办学的各个时期。1978年,随着“拨乱反正”后各项工作秩序恢复正常,学校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教学上来。1993年,学校便提出,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一个根本(以育人为根本),围绕一个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努力使学院的整体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校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十一五”期间,伴随国家“质量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始终是学校办学的主线。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发展机遇,聚精会神谋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力实施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为战略重点的“六大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在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优秀,并成为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十二五”期间,学校提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坚持“学生为本、学科为重、学术为先、学者为大”的办学原则,继续实施“质量立校工程”等六大工程。按照“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的教育观念,围绕质量和改革两大主题,狠抓教学内涵建设,大力培养各类“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立足实践 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始创了以毕业设计在企业现场“真题真做”的实践教学模式——“宜化模式”(因最早在湖北宜化集团实施而得名)且一直沿袭至今,目前每年参与的学生人数达到毕业年级人数的25%左右。“宜化模式”得到省教育厅的认可和推广,2005年就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随后,学校提出了《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和《武汉工程大学实施工程教育改革方案》,进一步明晰了工程能力培养的路径。2009年,《化工类专业“三实一创”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深入推进,企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的呼声日益高涨。再者,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具有国际视野以及交流、工作能力的人才需求也更加强劲。面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高端化,学校确定了“全面成才,追求卓越”的培养理念,提出“两型两化”(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组织实施了“E+”双专业一体化培养实验班、化学工程与工艺“侯德榜”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班等多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目前在校生人数达到近2000人。这些改革实验班先后获批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等改革项目。


校企协同 实践平台和队伍强力支撑


学生“实践难”的瓶颈主要在于实践教学资源的缺乏和实践指导队伍的不足。多年来,学校发挥建校期间“开门办学”的优良传统,依托多年“行业办学”的特殊优势,多方强化校企协同,构建了宽广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大平台,打造了一支工程化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校企协同创新,科研资源教学化


近年来,学校的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先后与企业合作建成了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省属高校第一家科技产业园。学校还拥有博士后工作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7个省级科研平台和技术中心,下属一家省级化工研究设计院。在科研上水平的同时,学校一贯主张“科研资源教学化”且强力推行。学校制定有教学科研“三通”政策,即:教学科研工作量通认、教学科研实验室通用、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通聘。这项政策大大促进了校内各类科研资源和人员服务于本科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研平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如国家磷资源工程中心每年接纳约150名本科生进实验室;学校的化工研究设计院每年均接受约500名学生进行各类实习。二是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科研实践。如绿色化工过程重点实验室与丹麦公司进行项目合作,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将本科生纳入项目之内进行联合培养,目前已有95名本科生参与。三是科研内容大量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近年来,学校教师科研转化为学生大型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有12项,如磷矿正反浮选实验(湖北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三段厌氧实验(“863”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果胶提取实验(湖北省教育厅重大研究项目)等。


校企协同培养,企业资源教学化


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实际,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例如,中石化武汉分公司将新员工操作流程实训系统提供给武汉工程大学学生实习,使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业流程,目前累计已有近1000名学生受益。湖北宜化集团、武汉人福药业每年接受武汉工程大学大量学生进行各种现场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现已建设成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武钢大冶铁矿是学校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2009年开始,为了保证学生在生产一线的实习时间,由矿上出地,学校出资,在大冶铁矿装修了可同时容纳120名学生住宿、教学的专用场所,学校投入经费100余万元。该基地每年接纳武汉工程大学实习生500余人次,并对其他高校开放。这种“共建、共享、开放”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得到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的高度认可,曾组织专家组到现场考察。


校企协同建设,工程设备教学化


随着学生规模扩大,校外实践基地接纳能力及实习效果仍显不足。学校对此有清醒认识,决定“堤外损失堤内补”,提出了“依托企业资源,整合工程设备”的校内实训模式。在原有校内实习工厂的基础上,收购了学校周边70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经过整合自有设备以及湖北宜化集团、武汉人福药业、黄麦岭磷矿等共建企业的各类工程设备,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设备1200余台套的工程教育与实践教学中心。中心可让学生进行化工单元操作、设备结构拆装、工业流程模拟等各种实训实习,面向全校所有工科专业开放,每年安排约5000名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校企双向培养,教师队伍工程化


工程化师资缺乏是当前工科院校普遍的“短板”,这一问题在武汉工程大学因长期坚持校企合作而迎刃而解。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曾一次性选派了40余名青年教师下基层,到厂矿企业锻炼1年以上,目前这批教师都是各专业的骨干力量。历年来,学校一贯注重引进有企业背景的教师,目前化工及相关专业有两年以上企业经历的教师多达40余人。为解决近年来新进年轻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学校下发了《“教师工程、设计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要求40岁以下的专业教师全部必须到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为期6-12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截至目前,全校累计已派出100余人到企业锻炼。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还获得了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安全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师等各类工程资质。


为此,学校在湖北省“一主两副、三个中心”城市设立了3个“校企联合培训中心”,选取了武汉化工新区(武汉)、湖北宜化集团(宜昌)、襄阳泽东化工(襄樊)等业内知名企业挂牌。“校企联合培训中心”一方面接纳学校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另一方面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课程培训、教学规范传授等非学历教育和工程硕士培养。学校广泛聘任相关学科的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和实践教学导师,建立了一支“双师型”的兼职校外教学队伍。目前9个省级品牌专业拥有校外双师型导师共计99人。


科教结合 校—校—企协同育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学校办学传统,发挥区域化工类人才培养“领头羊”的作用,学校发起成立了“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单位包括全省“985”、“211”高校在内的25所本科院校,12家省内石油化工大型企业,2家研究设计院以及1所化工出版社。联盟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多方互赢”的理念,全方位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的合作。成立一年多来,联盟已在制度建设、专业标准制定、培养方案研讨、实践平台搭建、教学改革交流、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讨和相关工作。


联盟是新时期高校合作办学的大势所趋。“湖北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是目前为止全国第一个基于专业层面的校—校—企合作联盟,是高校合作办学联盟的一个新模式。实践表明,这种以专业为依托的联盟,能够将合作落到实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科学调控区域内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供需的紧密对接,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用性、层次性和地域性。


四十年太久,只争朝夕。武汉工程大学40年办学经验归结起来,最为根本就是坚持实践育人理念不动摇,因此构建起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实践育人体系。“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校地、校企、校校合作育人契合度,不断开拓实践育人新局面,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工程大学建校四十年,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历程,历经省属——部属——省属两次隶属关系变更,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始终坚持内涵式发展,成功实现由一所单科性教学型学院向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学校为区域行业服务的办学面向更为明确,本科教育中心地位更加坚实,实践育人理念贯彻更为彻底,工程特色和化工类专业优势日益彰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输送大量“下得去、能吃苦、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详情请看: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9/19/node_8.htm


更多有关"学校,工程,实践,武汉,教学"的文章请点击进入武汉工程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武汉工程大学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武汉工程大学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