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艺术学研究所十年纪事》和《艺术学研究》第8卷出版

《艺术学研究所十年纪事》和《艺术学研究》第8卷出版

时间:04-21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 出处:www.daxuecn.com

  2014年6月18日,是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的日子,在艺术学研究所举行的建所十周年座谈会上,发布了《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十年纪事(2004-2014)》和《艺术学研究》丛刊第8卷出版信息。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十年纪事(2004-2014)》,是为更好地总结艺术学研究所十年工作业绩,由艺术学研究所资料室和《艺术学研究》编辑部联合编撰的文献资料集,该资料是根据相关工作日志和艺术学研究所存档文献,以及向各位师生征集的个人履历资料,从今年3月着手编撰,用时达三个月编写完成的一部艺术学研究所十年工作的详细日志。这份资料的重要内容还将作为“大事记”的素材,选择交由《艺术学研究》第8卷正式发表。十年纪事资料文集,是南京艺术学院编写部门发展历史的首次尝试,按年月日为体例,分别记述十年来艺术学研究所发展历程的逐条事项,内容涉及教学科研、学术交流、著述出版、获奖统计、培养人才以及教师个人工作业绩记载等诸多项目,可以说是艺术学研究所建所十年较为完整的一部历史记载文献,该资料文集将分送校图书馆、档案室和各二级院系资料室以作交流。

  《艺术学研究》丛刊第8卷在艺术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之际出版,这期丛刊仍由黄惇主编,夏燕靖担任执行主编,这是该刊连续七年不间断出版的正刊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面向全国新华书店和各新老订户单位发行。

  这一卷为艺术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特别推出“纪念特稿”栏目,刊登了《十年历程 十年跨越:艺术学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座谈会》新闻专稿,以及《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十年大事记(2004-2014)》,对艺术学研究所建所十年工作作了全面记载,是一份较为重要的校史文献资料。同时,该栏目还推出了艺术学理论研究专稿四篇,分别为:刘伟冬《艺术文化和艺术大学的意义——关于建立艺术大学的几点思考》、王一川《艺术学:享受理性反思的愉快》、王廷信《艺术学理论的使命与地位》、樊波《艺术的危机和终结》、《彭峰、夏燕靖、王谦三人谈: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与发展》。

  这期特别设立的“名家专稿”,是本刊新设栏目,本期发表两篇特约文章: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来我演讲的专题讲座《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经作者亲自修改指定由本刊推出新版。南京大学文学院著名戏曲大家吴新雷教授《论元末顾瑛“三教合一”视域中的玉山雅集》是专门应本刊之邀撰写的力作,两篇文章一并发表,显示本刊高度重视高水平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积累,并以文本的记载形式发表,以飨读者,扩大传播。

  作为研究院2013年度学术季活动的重头戏——圆桌论坛,在2013年举办了4回。这一卷年刊特设“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2013年学术季活动‘圆桌论坛’专辑”,完整记录了4回圆桌论坛的专题发言及论坛综述,4回圆桌论坛的主题分别是:“艺术经典的建构与阐释”、“艺术与身体——多重释义的话题”、“艺术学理论内涵与概念边界阐释”、“艺术学理论学科年度话题:机遇与发展”。这一专辑的编辑方针将本着原汁原味的展现学术研讨过程中的原创性和突破性,力求还原学者最初的认知本象,提供学术研究的另类版本,显现出学术探讨活动的生动性,以此建立起一个学术研究的互动平台。

  第二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选刊(二),是接续本刊第6卷对“第二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发表的续篇,刊载有21篇论文,主要篇目有:仝朝晖《日本画战后转型中的横山操艺术》、施錡《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武翠娟《本体传播外延传播元素传播——论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的多层次呈现》、刘恒《豫剧电影艺术论——兼论现代传媒方式下豫剧的传播》、帅伟《梅兰芳访日、访美和访苏演出比较》、金桥《从“恶魔”到“天使”——由阿根廷探戈艺术的发展变迁看南美社会的近现代转型》、费文明《展览会与宣传画的传播》、唐卫《论郎静山“集锦摄影”的中国美学——“六法”失读,谈艺应从“具体艺理”开始》、邹青《论“荆刘拜杀”之称的经典化历程》、班丽霞《“音乐厅博物馆”现象及相关理论述评》、金毅妮《视觉、听觉以及心理的审美满足——论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经典化》、伍维曦《从古代到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眼中的“音乐”和“音乐家”》、赵笺《意识形态主导下主流艺术模式的演进——论新中国历史画创作》、刘鹏《〈蒙娜·丽莎〉“经典化”的启示》等。

  首届“两岸三地民国电影高端论坛”栏目,记录了 2013年3月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高端论坛,共计来自海内外的13位民国文化和民国电影史学研究专家呼吁:抢救民国电影史料,圆中国文化梦。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奇观,民国电影在文化形态上的主要魅力就是于它强大的融合力和创新力,它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毫不畏惧地直面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艺术和商业之争。民国电影创作者们运用丰厚积淀的文化智慧,将西方电影艺术融合到自身的都市文化土壤当中,创造性地建构了中国自身的现代电影文化体系。发言篇目有:陈婕《首届“两岸三地民国电影高端论坛”缘起与主旨》、陈山《“民国电影”研究的重要性与概念界定》、张宪文《从民国史到民国电影史》、黎錫《黎民伟对早期香港电影的贡献》、廖金凤《海外视野中的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日]刈间文俊《中日早期电影比较研究与电影史教育》、饶曙光《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现状与喜剧的早期历史叙述》、周星《早期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价值》、李道新《“民国电影”概念的正名》、李亦中《“民国电影”的研究现状与史料的重要性》、石川《“民国电影史”的合法性及研究方法》、夏燕靖《南京与早期中国电影》、秦翼《对于电影传统和微观史学研究价值的困惑》。

  本期艺术教育栏目的文章注重对校史研究的挖掘和整理,四篇文章均围绕 “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进行展开,有点有面、各有侧重地对其艺术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范景中执笔的《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一文,从宏观上回顾了国立艺专成立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国立艺专初建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办学特色,总结了国立艺专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陈婕的《我国近代图案教学的“国家”样本——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创办初期的十年透视》则对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在创办初期的十年的相关办学史实进行研究。柳红林的《蔡元培与我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渊源——以杭州国立艺术院为起点的考察》,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入手,以杭州国立艺专为例,分析了蔡元培建立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对我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史洋的《杭州国立艺专师资构成状况历史考察》,以杭州国立艺专师资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其构成状况,分析师资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以上海美专为例叙述私立艺术院校与国立艺术学校之间人员往来情况,借此反映出当时国立艺术类学校在师资方面实际状态。

  “文史哲纵览”栏目发表罗志田《守先待后——史学在中国》一文,该文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罗志田教授就“史学在中国”为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撰写的一组文章。自2013年岁末连续发表以来受到读者的关注。作为本刊新辟栏目“文史哲纵览”,我们试图以文摘、编读者通信等形式,将最新的学术资讯发表予以交流。

  在“艺术期刊过眼录”发表王迅、孙磊的《〈大众电影〉60年》一本针对新中国艺术期刊较具代表性的刊物进行历史回顾,不仅梳理了这份期刊的历史面貌,而且也全面梳理了新中国电影发展60年。

  “资讯”栏目继续刊登《艺术学研究信息年报(2014年1月—2014年6月)》,这项资讯辑录工作是本刊持续七年的工作,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积累了真实和完整的资料,得到学界同行的关注。

  本卷共计文字约70万字,本刊始终致力于发表有学术见地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专稿和热点文章,以期作为具有研究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园地,吸引更多的学术同仁,尤其是我院的师生参与到艺术学理论的建设中来,通过学术对话与自由论争,共通促进学科的发展与繁荣。 (研究院  史洋)


更多有关"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南京大学,艺术,艺专"的文章请点击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南京艺术学院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南京艺术学院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