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 耐得寂寞、敢于挑战的优秀基层科技工作者——记“湖北名师”、“ 湖北省劳动模范”谢益民教授
写起字一丝不苟,讲起话慢条斯理;他谦虚温和,思维严谨。与他交谈,处处感受到一名科学工作者求真、求实、求新的治学精神。
他筹建了我国轻工行业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来,他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的5项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研发的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成功应用于全国十几家大型造纸厂,研制的无甲醛自粘合秸秆纤维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全球唯一可以进入工业化生产的同类产品。
他就是湖北省享受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名师”、“ 湖北省劳动模范”、“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北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谢益民博士。
放弃海外优厚待遇 回国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8年,谢益民以北京地区前十名的成绩被日本文部省录取为官费生,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攻读林产化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第二年初,谢益民就取得提前毕业的资格,在名古屋大学每3-4年才能有1人取得这种资格。这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向谢益民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到该校做科研、搞课题。出于对名古屋大学一直从事的同位素示踪研究的热爱,谢益民决定坚持在原实验室研究到正常毕业。
1994年,谢益民博士毕业后,进入日本制纸株式会社中央研究所做研究员,集团在寸土寸金的东京为谢益民提供了一套公司高管的豪华公寓。工作环境好,科研进展顺利,福利待遇优厚,并深受集团总裁和广大同事的好评,谢益民的事业前景一片光明,这正是当时许多留学生梦寐以求的好运气。
就在这时,谢益民的母校——华南理工大学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着手筹建我国轻工行业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世行贷款项目进展报告、设备招标采购以及设备安装调试都需要使用中、英、日三国语言,谢益民不仅是国际造纸界的新秀,还精通英语和日语。谢益民的学识与才华给校长留下深刻印象,校长希望他能回国参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态度诚恳而迫切。
学成回国,报效国家,是谢益民早在内心立下的志愿。他接受了校长的邀请,立即着手回国。“我感觉自己一直在等着这个通知了。”谢益民回忆。他说,他一直忘不了他初到日本时中国驻日大使对他们讲的一番话。当时,这群刚走出国门的学生,一下飞机,看到处处明晃晃的自动玻璃门,眼花缭乱,连门怎么开都不知道。我国大使馆给予了贴心的关怀,大使馆教育处全体人员出动,在东京成田机场的每一个转弯处站一个拿着国旗的工作人员。大使在机场大厅里指着全自动化的日本机场说,你们学成后如果不回去,那你们的孙子辈也难赶上日本。这话给谢益民的触动很大。
谢益民的导师寺岛典二教授是个很有国际情怀的学者,他希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学业有成后能回国,因此很支持谢益民回国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1995年3月25日,谢益民回到国内—-华南理工大学。学校分给他一套临时简装的36平米的房子,回国后的工资收入,热心人粗略算了一下,大概只有在日本的1/20。虽然物质条件艰苦,谢益民没有向学校提出1个生活上的要求,只用了1天时间就买了所有家具,4月1日就开始投入紧张的工作了。
当时,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正面临着人才的青黄不接的严峻局面,受90年代全民下海热潮的影响,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扑进了商海大潮,绝大多数青年博士又还没有毕业,上千万的设备摆在那里等待安装调试。
谢益民每天忙着写报告、安装、调试设备,经常一天只睡几个小时。1995年11月,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申请成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一年,年仅32岁的谢益民成为该重点实验室的第一副主任。
中国最缺原创性技术 做科研要静下心来
90年代,正是我国对纸张的需求量高速增长的时代,我国宝贵的外汇相当部分用于进口纸和纸浆,造纸厂迅速从几百家增加到1万多家,绝大部分是个体户建起来的,当时在长江、黄淮主干支流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大小小无数造纸厂,废水所至,污染江河,黑水泛滥,臭味熏天,破坏环境,损害健康,下游饮水安全也受到威胁。
1997年,谢益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开始研究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十一五”期间,“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被列入国家水资源重大专项子项目。2011年12月7日,“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被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提出的的复合仿酶技术和“适度氧化-反应沉淀”的反应体系的开发和相关机理研究等都属于原创性探索。
谢益民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开始一点一点做起的,中间整整走了10多年的时间。他说,西方处理造纸废水通行的做法是简单处理后深海排放,让它自然沉淀,成为海底生物的营养物质,废水排放要求不高。但中国三面不靠海,国内大江大河多,依河而建的造纸厂废水一旦排放在河里,必定成为下游的饮用水。“中国如果不自力更生解决这个问题,造纸工业就发展不起来。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走技术引进仿制的路,缺乏原创性技术,但单一的技术模仿和引进,并不能解决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要解决我们自己发展中的碰到的问题,只有潜心做原创性研究。”谢益民说。
该项科研成果针对国家的重大环境需求,谢益民教授的深度处理技术在17家大型骨干造纸企业历经六年多时间的小试、中试、生产性实验和推广应用,被证明具有很好的工程适应性及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目前这17家大型骨干企业的废水总处理规模已达到67.5万吨/天, 减排COD达5.6万吨/年,减排废水量4930万立方米/年,节约水处理化学药品5.05亿元/年。“很自然,也有很多造纸企业根据我的论文模仿了我们的技术,只要他们模仿得好,自己解决废水问题,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谢益民自豪地说。
谢益民很高兴地说,经过10年来不断地技术研发与创新,造纸行业已慢慢从污染风险企业中名单中看不到了,许多造纸厂的排水除了电导率高一些以外水质总体上远好于取来的地表水,有的已经达到井水的水质。
市面上所有的木质家具都需要用尿醛、酚醛和三聚氰胺甲醛来做粘合剂,不但要浪费石油化工资源,还会释放出甲醛,危害人体。谢益民在2004年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着手研制无甲醛的自粘合秸秆纤维板。
历经8年的技术攻关,谢益民研制的天然纤维板已取得突破进展。它用麦草等农作物秸秆制成,木质化处理后,强度远高于木材,采用的粘合剂是从废水中中提取的木质素天然高分子,为绿色环保产品。这种天然纤维板成本低廉,木材一吨要2000多元,而400元一吨的麦草就可以生产出0.8吨纤维板,可以用它来代替几乎所有的木材制品,还可制成手机、电脑等的电路板。谢益民表示,经过改进的秸秆纤维板和玻璃纤维板结构差不多,热膨胀系数、强度、耐水性都达到国家标准,“在水中浸泡24小时后,膨胀率还低于13%,比国家标准规定的膨胀率还低。用其生产电路板,在技术上已经成熟,并且便于回收,一年内就会自动降解,不产生电子垃圾。”
这种无甲醛天然纤维板也是目前全球唯一能进入工业化生产的同类产品。2011年5月,该项目被列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第四批资助人才项目计划。
现在学术界普遍心态浮躁,没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搞研究。谢益民二十多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木素的形成、结构和反应机理,一系列研究推动了中国制浆造纸工艺技术的进步,他创立了同位素示踪与核磁共振结合的非破坏性LCC(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分析法,建立了in vitro酶催化脱氢共聚法合成LCC的体系,解决了一个木材化学和制浆化学中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基础理论问题,为深入研究LCC和木素在制浆、漂白以及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反应机理打下基础,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科学研究是有延续性的,必须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才可能出一点成果。中国目前最缺的就是原创性技术,更需要我们科研工作者能够潜心深入研究,解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如是评价谢益民:“可望成为新时代一名杰出的基层科技工作者。”
学生心中“最有人情味、最能体贴人”的老师
谢老师是严师,但化环学院08轻化三班的班长戴泉源说,谢老师也是他大学期间碰到的“最有人情味、最能体贴学生”的老师。去年暑假,他们班上很多同学因为学校规定无法留校复习考研,戴泉源很气愤地给院长写了一封情绪激烈的信,用语颇不客气。没想到当天夜里就收到了谢老师一封长长的回信:“作为你们的老师,深深被你们的求学精神所感动,我会利用各种渠道把你们的意见反映给相关部门,希望你们不要因为生活上遇到的暂时困难而影响正常的考研复习。”谢老师还在信中回忆了自己当年求学的艰难,说从同学们的来信中看到了轻化工程专业的希望。
戴泉源说,他完全没想到谢老师作为一院之长,会这么有耐心写这么长的回信,让他深受感动,羞愧自己的无礼和放肆,更让戴泉源意外的是,几天后,谢老师又来信询问事情解决的情况。
其实,戴泉源不知道,谢益民教授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和同行的各种难题求解,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回信作答,从不求回报。
08级轻化专业任颖今年考上了谢益民教授的研究生,她一直记着谢老师给她发的一条短信说,做科研是一件持久坚持的事情,不是说一个阶段完了就可以停下来的。原来,“五一”前夕,任颖完成了毕业实验后就准备回家去写论文。车上,她给谢老师发了一条很简单的短信,说实验做完了,回家写毕业论文。没想到谢老师很快就回了很长的一条短信,劝她留在学校做论文。后来任颖才知道,谢老师当天是在参加省劳模颁奖典礼的间隙给她回的信,而自己一直没回短信,也让谢老师非常担忧。
在任颖和她同学的眼中,谢老师是个治学严谨、学问渊博的老师。谢益民教授2010年曾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名师”, 课堂教学评价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每年招录研究生,想投到他门下的学生总是“人满为患”,指导的学生多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学士学位论文。他说,优秀的教师首先要传播思想,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是要教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后才是传授专业知识。知识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地学习,正确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却是要在青年时期就要掌握的。
谢益民教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同学们听完他的课后,对每个知识点曾经的发展脉络、国内国外目前最新的学术进展都非常清楚,“感觉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倘洋”。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工厂、下车间,深入企业,这种“从课堂走向实验室,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科研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动力,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此,谢益民教授亲自撰写申请书要求成立“湖北省轻工技术与工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2011年顺利获批,已经成为广大学生参加科研实验活动的重要途径。
谢益民不止一次忧虑地表示,目前中国的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很不利,家长习惯于将进入大学作为教育的终点,大学生自己也感到进入大学已经完成了任务。但社会的发展不是由大学生的数量来决定的,而在于我们培养的学生有多少内涵多高素质,能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每次看到学生虚度光阴,学习动力不足,谢教授都感到很痛心,总会抽空与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跟同学们说,大学才是人生的起点,就好比爬山,这才爬上了第一个高峰,后面还有无数的高峰等着你们去征服。
“很多学生对演艺明星的星座、爱好都了如指掌,可有几个人知道袁隆平的星座,知道袁隆平还是个汽车爱好者呢?我们能否用更多的媒体资源来宣传一下奋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迸发出对科学、对知识的激情呢?”谢益民希望,社会能共同关注这个现实的问题。
怀抱赤子情怀的学者,优秀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学生心中最受欢迎的老师。谢益民教授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坚守着他的执着和真诚,以高度的爱国心,事业心和责任心,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的职责,演绎着新世纪知识分子的新形象。
更多有关"造纸,老师,废水,纤维板,学生"的文章请点击进入湖北工业大学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