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媒体近期对郑州大学报道汇集

媒体近期对郑州大学报道汇集

时间:10-20 来源:郑州大学 出处:www.daxuecn.com

2012年09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暑期支教在摸索中前行(摘录)
  本报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姚亚楠
    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几套松散脏乱的桌椅,一间昏暗破旧的砖瓦房,闷热潮湿的环境,这是不少人心目中乡村中小学的模样。偏僻贫困的乡村中小学这样的境况,总是能激起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支教的渴望。
  然而,当大学校园里的志愿者真正踏上支教之路后,发现现实生活中志愿支教面临着诸多尴尬。譬如联系学校和生源的困难和艰辛,譬如经费捉襟见肘,譬如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限,等等。
  “在奉献着自己,升华着人格,体现着价值的同时,却也面临着困难,有着说不尽的苦闷与辛酸。”曾两次参与暑期支教的大学生小杨说。
  联系学校,哪里才是最需要
  鞠明兴是郑州大学小白鸽义工队的负责人,他与芦云有着同样的苦恼。
  每年的4月,鞠明兴都会着手联系支教学校,一个学校挨着一个学校打电话,但直到6月才能确定下来。
  在联系学校时被拒绝也曾让鞠明兴很受打击。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魏店小学在今年暑假就拒绝了鞠明兴的支教请求,原因是出于双方学生安全的考虑。“虽然对方学校这些考虑很正常,但爱心无处奉献,队友们难免会有些心凉。”鞠明兴说。
  针对这种现象,一位农村出身的大学生网友在贴吧中解释道:“中小学生也会放假,农村家里干不完的农活需要孩子帮忙,干农活也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学到很多东西。”
  筹集经费,自食其力困难多
  要想保证一个支教组织的运行,经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能得到学校经费支持的支教团队少之又少。
  鞠明兴也坦言经费是个大问题,每年都会向学校申请项目,如果该项目立项可以获得学校1500~2000元的经费支持,但这些钱也不足以支持一个团队的发展,若是没有立项,则会没有任何资金支持。
  陈鑫是小白鸽义工队今年去青海省杂多县第三完小支教队的队长。陈鑫告诉记者,他们这次支教,每个人的往返路费就近千元。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本身还没有挣钱的能力,但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却不得不自掏腰包。
  令队员们欣慰的是,杂多县第三完小对他们的到来给予了热烈的欢迎。“学校安排我们到食堂免费吃饭,在学生宿舍住宿,还提供了被褥等生活用品,为我们支教作足了保障。”陈鑫说。
  杂多县第三完小的巨占元校长对前来支教的郑大学子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学校本身就缺乏音乐、体育、美术老师,这些大学生经历了3天的奔波,跋涉2500公里来到这里,克服高原反应,为孩子们带来了歌声,带来了舞蹈,带来了彩色的世界,他非常感激。
  郑州大学数学系团委书记王永刚非常支持学生们的假期实践活动,谈及学生的活动经费问题,王老师坦言,学校和院系不能承担全部费用,尤其是一些省外的项目。作为一名指导老师,他也只能尽自己力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除此之外,每年开学后学校会对暑期实践的优秀团队进行表彰,河南省届时也会有相关评选活动。
  支教本身,单有爱心远不够
  每年的暑期支教时间大多在半个月左右,时间短,常常是与孩子们刚刚熟悉就不得不离开。
  郑州大学的志愿者魏亚楠今年在青海省民和县西沟乡中心小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负责美术教学工作。她说,在中午常常能收到朴实的孩子送的自己采摘的野草莓。孩子们对爱的表达永远是朴素的,但这种朴素的表达常常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让他们有力量继续做下去。
  鞠明兴也坦言,半个多月的支教之旅,其实并不能给被支教小学以太大的改变。半个月的时间队员们能做的也确实有限。但他们并不奢求太多,只要有一点点的改善,他们的跋涉、他们的坚持便是值得的。

2012年09月07日《河南日报》
                                         耿耿园丁情拳拳育人心(摘)
  □本报记者惠 婷
  报告台上的她,衣着简单,话语朴素、真诚,很难让人将她和“女科学家”的头衔连在一起。她是许群,2010“感动中原”年度人物,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许群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拿到博士学位后,赴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她回国并到郑州大学工作,开始了教师的职业生涯。
  许群带出了大批优秀学生。她带的第一个学生常玉宁被英国剑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三所著名大学同时录取。2004年她带毕业论文的7名本科学生全都考取了重点院校的研究生。
  “我希望我的工作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赋予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当他们走出校门时,都是社会的有用之才。”许群这样阐述自己对教师的理解。
  “帮助他们起飞或飞得更高更远,共享他们在科学探索中成功的喜悦或探讨失败的困惑,使我有一种忘我的感觉,好像和他们的心灵已经融合在一起。”许群说。
  “我想时间如果可以倒流,要我再次选择,我还会选择回国,回到这片中原大地,回到我深爱的母校,从事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许群的话迎来掌声阵阵。

2012年9月30日《河南日报》02版
                                  中石化集团与河南省5市及郑州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本报讯 (记者杨 凌)9月27日下午,中石化集团与河南省5市及郑州大学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中石化集团总部举行。副省长张大卫会见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李春光,双方出席签字仪式。
    张大卫在会见时说,多年来,中石化集团及驻豫企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前一阶段的共同努力,双方在推进重大合作项目和解决企业办社会相关问题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次5市政府、郑州大学与中石化集团及有关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深化双方的务实合作。
    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郑州、洛阳、鹤壁、濮阳、南阳5市政府以及河南煤化集团、河南投资集团、郑州大学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见和签字仪式。

2012年9月7号《东方今报》15版
                                            信息广播 助新生顺利军训
    东方今报郑州讯 昨天上午,郑州大学九千多名大一新生都免费领到了风油精、板蓝根等价值20万元的慰问品,由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信息广播主办的“新生季”系列公益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河    南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李海军表示,这次活动就是要发挥河南电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为大学新生送来切实的健康关爱和精神鼓励。
    根据计划,此次专题公益慈善活动将持续一个月,向正在参加军训的三万多名大学新生捐赠防暑降温、跌打损伤药品及饮料,总价值达70万元,以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军训期。(□记者 高冬丽)

2012年9月10日《河南商报》 A04版
                                          2013年“考研热”继续升温
                                          “小白领”也想返校读研
                                       应届生仍是现场咨询会上的主力军
    河南商报讯(记者 吴静)新学年开学,新一轮的“考研热”继续升温。上周六,在郑州大学举行的2013年研究生现场咨询会上,70所院校现场接受咨询。
    咨询会上,前来咨询的多是省会高校的大四学生。现场,也有工作了两三年的“小白领”前来咨询。
    在众多咨询摊位中,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特别显眼,不时有人咨询和索要材料。
   “以郑州为例,每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都在上升。”中国教育在线副主编易锐说,预计今年研究生招生和报考人数还会增加。

2012年09月10日《郑州晚报》
                                 考研现场咨询会在郑大举行国外大学也来抢生源
                              考研现场咨询会在郑大举行  国外大学也来抢生源
  本报讯 2013年考研报名在即,9月8日,郑州大学举行研究生现场咨询会,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所院校前去接受学生和家长的咨询,一些国外大学也来中国抢生源。
  在咨询摊位中,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特别显眼,有不少考生咨询。该校中国代表处的老师王颖说,国外大学授课制研究生学制1年,对考生的要求只有两个:英语和本科4年的平均成绩,学费大概10万元左右,在英国授课。
据了解,去年全国共有165.6万人报考研究生考试,连续3年年增超10万人。去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51.7万,招生规模是1978年的50倍。中国教育在线副主编易锐说,今年研究生的招生和报考人数可能还会增加。记者 张竞昳

2012年9月17日《河南商报》 A08版
新华网河南频道、大河网2012年9月17日转载
                                    郑大师生自导自演《那年,那片海》
    讲述有关青春的故事 画面清新唯美 导演:演员全是“业余”派,并且都是义演
  “清新唯美”,这是不少同学对这部师生共同创作的电影的评价
    河南商报讯(记者 吴静 实习生 王杰)靓丽的男女主角,偶然的相遇,纯纯的校园爱情,唯美的画面……上周五晚,郑州大学师生自导自演的首部校园偶像电影《那年,那片海》在学校公映。
首映式上,报告厅挤满了人,不少同学席地而坐,还有人是逃课去看的。
    电影约50分钟,讲述了一位患有耳疾的男孩邂逅美丽校花,一见钟情却受对方家长反对无疾而终的故事。 
    在美丽的郑大校园里,男女主角操场邂逅,课堂深情告白……简单的情节引发阵阵掌声。
    “清新,唯美”这是不少同学对这部师生共同创作的偶像电影的评价。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电影学博士陈晓伟。
    “今年,我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DV创作课,结课时,有学生提议,老师带着拍部作品吧。”陈晓伟说,当时她恰好有一个月的时间,6月的天还不是最热,郑大郁郁葱葱的校园颇能勾起人的创作欲望,“为什么不拍一部电影给青春做纪念呢?”
    于是,陈晓伟带着新闻与传播学院和美术学院20多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历时4个月,拍摄出了这部电影。
   “他们都很用心,没有报酬,但都积极参与。”陈晓伟说,演员全部是“业余”,并且也都是义演。
    担任场务的李晓龙说,班上26个同学都参加了电影的拍摄和制作。
    “电影剧情有点简单。”有同学评价说。
    导演陈晓伟解释说,大学生活本来就不复杂,她想更多地渲染恋爱的美好画面,“青春是美好的,拍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给青春留下记忆,能让那些曾经年轻和正拥有青春的人有点共鸣,那就够了。”

2012年9月17日《郑州晚报》A08版
                                      郑大师生自编自导校园偶像电影  
                                     《那年,那片海》 给青春作纪念
    9月14日晚,郑州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过道和讲台前的地上都坐满了学生。河南省首部师生自拍校园偶像电影《那年,那片海》在这里举行了首映仪式。这部长50分钟的电影由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晓伟自编自导,郑大在校生担纲出演。
   “今年,我带新闻传播学院的《DV创作》课,结课的时候,有学生提议,老师带着我们拍部作品吧。”陈晓伟说,当时她的日程表上恰好有一个月的空当,6月份的天气还不是最热,而且郑大郁郁葱葱的校园风景颇能勾起人的创作欲望,“为什么不拍一部电影给青春做纪念呢?”
    于是,陈晓伟带着新闻与传播学院和美术学院20多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历时1个月拍摄出了这部电影。剧中演员大部分是在校生,拍摄和后期制作是由师生一起完成的。
    电影讲述了在美丽的郑大校园里,美术系学生苏苏邂逅患有耳疾的谷海洋,两人的一段纯真唯美的恋情。
    陈晓伟说,电影所有的场景都在郑大完成,校园美景和学生风采都被他们摄入镜头。作为编剧兼导演的陈晓伟,也在电影开头客串了一把,演绎了10年后女主角的风采。
    “没想到我们老师和同学能拍出这么唯美的偶像电影,没想到咱的校园拍出来这么美,震撼!”看完电影后,郑州大学大二学生王琪说。
    “拍摄这部电影也是想为青春留下记忆,探讨青春与爱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陈晓伟说,这也是一部展现郑大校园文化的诚意之作。
    电影里,仙境般的女生宿舍,华丽的服装,绚丽的舞会灯光、诗情画意的画室……这些“大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陈晓伟说,睡衣是到各个宿舍挑选来的;作为重要道具之一的谷海洋借给苏苏的 T恤,是临时从一位工作人员身上“扒”下来的;舞会的灯光设备是向学院借来的;阶梯教室里展示的男主角的画作,是出自她自己的亲笔。

2012年9月7日《教育时报》第2版
                                          和学生的灵魂融在一起
    许群
    大家好!  
  1999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拿到博士学位,其后赴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回国并到郑州大学工作。我把成为一名教师作为人生选择,因为觉得这是我能够干事创业、报效家乡的最佳途径。我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编写了《环境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新教材,开展了本科生毕业指导以及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建立了绿色化学和超临界流体技术实验室,开展了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改性、纳米材料制备及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制备及功能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1年来,我亲身见证了郑州大学的茁壮成长,亲眼目睹了中原大地的快速发展,我也以自己对教育的热情和对科研的执着影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常玉宁是我回国所带的第一个学生。2003年,她由于连续发表了3篇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论文,被英国剑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三所世界著名大学同时录取。就是这个孩子,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在加拿大拿到了硕士学位,并带着该校校长的挽留和评价——“这是10年中我们学校最好的学生”——离开加拿大到美国攻读博士。  
  通过常玉宁这个例子,我知道郑州大学有一流的学生,因此我时常问自己:面对一流的学生,我是否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2004年,我带毕业论文的7名本科学生全都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有的甚至是以专业第一名、第二名的成绩进入重点院校的。因此我还经常问自己:面对莘莘学子,我是否有信心将其塑造成一流的学生?
  所以,我希望我的工作不是苍白的,它应该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赋予每一个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他们走出校门都是社会的有用之材,都会为自己曾经是一个郑大人而感到自豪。  
  同时,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相信自己能点燃学生对科研的激情和热爱,相信自己能培养出一批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欲正人,先要正己,这对导师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导师,我以身作则,学术上始终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努力挖掘所从事研究的原创性、重要性、系统性和深远性,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  
  在实验室我坚持比学生到得更早、走得更晚,11年来没有节假日和周末。考出去的学生春节回家,哪怕他们回来得再晚,临近大年三十,他们也总能在实验室找到我。以自己的榜样力量引导他们迎接挑战、激发潜能。标杆越高,学生需要奋斗的空间就越大,潜能的激发就越有可能达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希望他们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无论是人格上还是学业上都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他们也确实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绩。这些年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会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和省级优秀论文,很多学生还获得了省级优秀毕业生的光荣称号。2008年,我指导的本科生杨秋艳的创新实验“超临界流体技术辅助皮革改性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指导本科生关洪涛参与课题研究——“超临界流体中共轭高分子修饰碳纳米管的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世界知名期刊《美国物理化学》,被美国化学会“Noteworthy Chemistry”专栏列为当周世界最值得关注的6项化学研究成果之一;2010年,指导的本科生王旭哲的创新实验获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实验支持;等等。在教书育人的事业里,在和学生们的长期相处中,持续为学生付出精力、时间、资源以及深厚的感情,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帮助他们起飞或飞得更高更远,共享他们在科学探索中成功的喜悦或探讨失败的困惑,使我有一种忘我的感觉,好像和他们的心灵已经融合在一起。  
  时间如果可以倒流,要我再次选择,我还会选择回国,回到这片蓬勃向上的中原大地,回到深爱的母校,从事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有幸身处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有幸置身中原大地实现富民强省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特殊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教育承载着振兴河南的希望。王安石说过:“丹青难写是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竭尽所能,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报告人系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当选“感动中原”年度人物)

2012年9月17日 人民网
                                      郑大师生自导自演《那年,那片海》
    靓丽的男女主角,偶然的相遇,纯纯的校园爱情,唯美的画面……上周五晚,郑州大学师生自导自演的首部校园偶像电影《那年,那片海》在学校公映。
    首映式上,报告厅挤满了人,不少同学席地而坐,还有人是逃课去看的。
  电影约50分钟,讲述了一位患有耳疾的男孩邂逅美丽校花,一见钟情却受对方家长反对无疾而终的故事。
在美丽的郑大校园里,男女主角操场邂逅,课堂深情告白……简单的情节引发阵阵掌声。
    “清新,唯美”这是不少同学对这部师生共同创作的偶像电影的评价。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电影学博士陈晓伟。
“今年,我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DV创作课,结课时,有学生提议,老师带着拍部作品吧。”陈晓伟说,当时她恰好有一个月的时间,6月的天还不是最热,郑大郁郁葱葱的校园颇能勾起人的创作欲望,“为什么不拍一部电影给青春做纪念呢?”
    于是,陈晓伟带着新闻与传播学院和美术学院20多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历时4个月,拍摄出了这部电影。
   “他们都很用心,没有报酬,但都积极参与。”陈晓伟说,演员全部是“业余”,并且也都是义演。
担任场务的李晓龙说,班上26个同学都参加了电影的拍摄和制作。
    “电影剧情有点简单。”有同学评价说。
    导演陈晓伟解释说,大学生活本来就不复杂,她想更多地渲染恋爱的美好画面,“青春是美好的,拍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给青春留下记忆,能让那些曾经年轻和正拥有青春的人有点共鸣,那就够了。”

2012年9月23日中国日报网                             
                           郑州大学学生开展中国日报“读报班”活动 引广泛赞誉
    作者:李跃峰 王皓萍 常城 李璐 付小可
    21日晚7时,为帮助在校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学习英语时事新闻,塑造一批在大学里“抬起头来读书”的学生,郑州大学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组织开展了中国日报“读报班”活动。活动引起了郑州大学众多学生的广泛关注。
  是日晚6时30分左右,闻听中国日报“读报班”开课的同学纷纷涌向授课教室。晚7时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读报班”授课正式开始。两名讲解人员根据事先安排,分别就中国日报上刊发的有关“钓鱼岛”和“九 一八纪念日”的两部分内容进行了精彩详细的讲解。
  授课结束后,同学们在盛誉“读报班”办得好的同时,深感参加“读报班”收获颇多。一位姓段的同学说,“以前在网上找钓鱼岛等时事类新闻,只能找到中文的。现在终于有英文的报纸可以读,既学到了新词汇,又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有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学长学姐随时给我们指导,我对自己的英语学习非常有信心,同时对中国日报 读报班 也怀有更大的期待。”
  “阅读中国日报这份国家级英文日报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的意识,也有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做满足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组织开展中国日报“读报班”的郑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研究生汤恒说。
  组织开展中国日报“读报班”,并负责中国日报“读报班”报纸讲解的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研究生王会先说,中国日报是国内最全面的英文报纸,不仅拥有涵盖国内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娱乐等新闻版块,还有世界新闻短讯和热点问题等专题版块,从“大一”学生到研究生,都能根据自己英语水平找到各自喜爱的版块,这一点非常棒。同时,由于它是国内最权威的英文报纸,学生们很认可其质量和口碑,通过学习这份报纸来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了解英语时事新闻,大家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
  据了解,郑州大学学生组织的中国日报“读报班”将围绕阅读中国日报,每周开课两次,每次两小时,将努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英语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读报班”将采用飞信通知,QQ群交流互动和公共邮箱等形式来开展各个方面的活动,如相关负责人会在每周课后将课堂笔记整理成word文档上传至公共邮箱,供大家课后复习;每周一小时口语交流;开展英语演讲比赛;邀请外教做演讲以及西方文化学习等。

2012年9月10日中国教育在线
                                 郑州大学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比例占到50%
    2013年研究生招生,郑州大学积极推荐优秀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可占到50%。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招生报名查询系统显示,郑州大学2013年研究生招生在接收推免生时规定,接受的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毕业的推免生,可享受学校提供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奖学金。此外,研究生院高校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经综合考评,复试优秀(复试录取综合排名前5%),且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专业排名前10%的推免生除可享受学校硕士生的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奖学金外,还可获得优秀考生奖学金2000—3000元。
    “提前攻博”是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选拔已完成硕士课程学习,并且成绩优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尚未进入论文阶段或正在进行论文工作的在校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硕博连读”是在新入学的硕士生中,通过申请审核,遴选出具备硕博连读条件的学生,在其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并通过博士生资格考核后,确定为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招生报名查询系统显示,郑州大学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用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专项资金。此外,学校还设立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面向所有全脱产科学学位研究生,采用研究生申请制。具备科研潜质和创新思维的全脱产科学学位研究生,根据科学研究需要可向学校申请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
    此外,郑州大学还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学校“211三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12-10-19 18:11:07
更多有关"学生,郑州大学,研究生,读报,支教"的文章请点击进入郑州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郑州大学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